6月9日上午10时多,家住广州市越秀区中山三路的唐阿婆将“综合养老服务券”和钥匙揣进衣袋,把家里的门一锁,拄着拐杖,慢慢走向位于中山四路榨粉街的长者公益饭堂。一年多来,除了下大雨,她每周一至周六都要走这条路去吃午餐。
目前,以养老“大配餐”为重点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正在广州市全市范围铺开。截至今年4月底,全市共有104个街(镇)、754个社区开展助餐配餐服务,其中越秀区、海珠区、黄埔区实现街镇全覆盖,全市助餐点由社会力量运营的达87%,助餐配餐服务连锁化、专业化、规模化发展态势更加明显。
饭菜有营养 老人吃得香
唐阿婆今年82岁,是一名独居老人。虽然退休工资足够支付养老院的费用,但她还是希望在自己熟悉的家里终老。在生活上,唐阿婆有一个烦心事,就是觉得出门买菜特别麻烦,站在锅台前做饭也感到力不从心。
去年3月,她第一次来到越秀区北京街公益饭堂吃午饭,就被美味可口、营养丰富的饭菜吸引住了。后来,每周一至周六,她都来吃饭。“在这里吃饭,不仅可以省去自己动手做饭的麻烦,还可以认识很多朋友,感觉每一天都过得很开心。”她说。
85岁的宋老伯家住越秀区吉祥路,也是一名独居老人。他说自己对公益饭堂很满意,“来这里可以见到有共同语言的老人,自己不会感到那么孤单,大家坐在一起边聊边吃,味道更香,我很喜欢。”
上午11时,在干净敞亮的厨房里,厨师正忙着炒菜,几名义工负责将饭菜分装到每一份餐盘中。笔者看到,在“今日菜式”公示栏上写着,饭堂共提供7种套餐,每份套餐价格为10元。
据公益饭堂社工杨彩英介绍,饭堂的菜单是专业持证厨师根据老年人的口味以及专业营养师的意见设计的,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更换一次。
社工义工全程参与服务
笔者看到,随着开饭时间的临近,步履蹒跚的老人陆续来到饭堂,100多平方米的饭堂,摆放了多张餐桌。上午11时30分,饭堂准时开餐。杨彩英背着扩音器,把当天的菜式念给老人们听,方便他们提前做好选择。
公益饭堂从一开始只服务越秀区北京街辖区的老人,到如今服务已经扩展到周边多个街道辖区。
杨彩英所在的社会组织承接了北京街公益饭堂项目,她主动申请来饭堂工作。社工通过与就餐老人建立近距离服务和陪伴关系,能够在助餐配餐工作中充分了解老人的需求,有针对性地帮老人解决难题,组织他们开展社区活动,帮助他们走出孤独寂寞。
“从开始运营到现在,4年多过去了,公益饭堂提供的菜品价格从未涨过。”杨彩英表示,工作人员除了2名社工和1名厨师,其余都是义工。她经常与食材供应商协调,希望在供应商保证质量的同时,坚持让一点利支持饭堂。
49岁的齐女士是公益饭堂的义工,她每周来2次或3次。她表示,家人平时非常热心为邻里老人提供帮助,孩子在大学校园里也是一名义工,“帮助别人的同时,自己也在收获快乐,老人们的微笑就是对我工作的肯定。希望有更多的人加入义工行列当中。”
优先服务特殊群体老年人
在广州市福彩公益金支持下,广州市全面推进社区居家养老“大配餐”服务项目。助餐配餐正是社区居家养老的基础性项目之一。全市初步形成了社会化集中配送、社区门店+助餐点助餐、养老机构辐射服务、委托运营助餐机构等多种各具特色的配餐助餐服务模式。政府补一点,企业让一点,社会公益慈善力量积极参与,共同为老年人提供助餐配餐服务。
据悉,广州市推进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覆盖全部有需要的特殊群体老年人。在广州市居住的老年人均可向街(镇)居家养老服务部申请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助餐配餐、医养结合、家政服务等服务优先覆盖特殊群体老年人。
在北京街公益饭堂,周一至周六中午开放用餐,重点为辖区内独居、孤寡、高龄、失能等群体提供营养午餐,同时兼顾辖区内其他老年人的用餐需求。目前,公益饭堂每天服务的老年人有200多位,绝大多数是用区民政部门免费提供给60岁以上特殊困难老人及80岁以上老人的“综合养老服务券”支付餐费。
为了让老年人吃得放心,公益饭堂对于食材供应商的选择非常谨慎,并对全部菜品留样不少于48小时。另外,民政、食药监部门和街道办事处也对公益饭堂开展经常性检查,确保食品安全落到实处。(来源:南方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