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手机版

您现在:首页 > 地方动态
江门市“大民政”推动社会养老多元发展助残更到位
来源:本网 日期:2015-03-20 17:11:51

  2013年,江门市站在贯彻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及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战略高度,创造性地提出了“大民政”的工作理念,并在反复调研的基础上,制定出台了《江门市“大民政”工作方案》,构建“大民政”综合保障大平台的工作从此拉开序幕。一年多来,以“养老、助残、社会组织培育”为主要突破口,加强联动合作,创新机制体制,打破固封壁垒,优化资源配置,借助社会力量,吸引社会资金资源,积极开展“大民政”各项工作。目前,我市覆盖城乡居民的“大民政”保障格局已基本搭建形成,“大民政”工作收获了阶段性成果,激发了创新活力,服务管理水平大幅提升。
  一是社会养老多元发展。市民政局把养老作为推进“大民政”体系建设的突破口,养老工作取得大突破:养老布局规划设计工作全市推开;完成了养老助残服务信息管理系统(一期)开发设计工作;蓬江、江海两区实施社区养老助残服务网格化试点工作基本完成,并逐步向全区推广。此外,我市把养老工作重点放在居家养老上,最大亮点是三级居家养老服务网络逐步形成,已覆盖94%的城市社区和88%的农村社区。
  二是助残更全面到位。市残联大力推进政府购买服务,加强助残社会组织培育和扶持,通过提高津补贴,使逾4万名残疾人受惠;通过“四居”服务,使残疾人得到零距离服务;让高中阶段残疾学生获免费教育。特别是针对不能自理的重度残疾人,我市着力提供生活起居照料为主兼顾康复、医疗、护理等托养服务。据统计,全市共有10家养老机构接收托养重度残疾人近180人。同时,我市整合资源,开展0-6岁残疾儿童抢救性康复服务,全市残疾儿童康复教育机构已达7家,收训残疾儿童334名。
  三是创新管理激发生机活力。社会管理创新是近年我市“大民政”工作可圈可点的一笔。截至去年,社会组织数量井喷式增长,类型多种多样,触角伸及社会方方面面,已覆盖到经济、科技、教育、文化、体育、卫生、公益慈善、劳动培训、农村经济等领域,他们都在各自的领域服务着相关的群体,发挥积极作用,并取得良好的社会效应。如各种行业协会商会大大助推行业发展,慈善社会组织助推慈善公益事业稳步发展,民办教育组织在教育方面起到了补充性作用,等等。更大的亮点则是民办社工组织异军突起,服务领域从最初的残障康复、居家养老,到目前涉及社区建设、优抚安置、劳动就业、精神卫生、老年人服务、青少年服务、留守儿童服务、婚姻家庭服务、教育辅导、就业援助、职工帮扶等等。
  四是社会救助力度加大。去年我市继续构建更加强有力的社会保障线,扎实推进综合性社会救助工作。通过提高社保,全面落实五保供养政策,大幅提高医疗救助水平,让社会救助水平再上档次。五保供养标准已达到当地上年度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60%以上。同时,我市全面建立社会救助工作机制,成立了救助申请家庭经济状况核对机构,持续开展低保对象核查工作,确保救助到位。此外,加大临时救助力度,落实自然灾害救助以及防灾减灾工作。
  五是购买服务助政府转型。购买服务,借助社会力量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在“大民政”工作中可谓画龙点晴。2014年,我市购买政府服务项目416项,安排资金和购买项目的数量均为历年之最,涉及项目多元,包括社会事务服务、基本公共服务、行业管理与协调、技术服务、政府履行职责所需辅助性和技术性服务事项五大类。通过购买服务,市民需求获得更多关注,得到服务更加精细、专业、高效,同时政府自身获得解放,社会组织也获得发展,实现多赢的局面。(江门市妇儿工委办供稿)

广东省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 版权所有

粤ICP备13004965号

地址:广州市中山一路梅花村3号 邮编 :5100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