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广东省中山市被省妇儿工委确定为性别平等教育试点城市。市妇儿工委充分发挥组织协调作用,以提高教师和学生性别意识为目标,以编写教学大纲、培育示范学校、开展教学实践为措施,在中小学试点推行性别平等教育,推动性别平等意识教育全面贯彻。
党政重视支持,部门联动合作,为推动性别平等教育提供基础保障。一是纳入决策体系。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贯彻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将性别平等教育纳入妇女发展规划八大示范性工程,纳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纳入社会管理创新和全民修身行动的范畴,并放在德育教育的优先位置大力推进。二是加强组织领导。成立由市妇儿工委统筹协调,市妇联、市教育和体育局具体组织实施的性别平等教育试点工作机构,制定出台实施方案,明确部门和学校的职责,召开项目启动、调研座谈、观摩交流等多次会议,研究推进性别平等教育工作。三是落实经费保障。市妇儿工委争取财政支持,将性别平等教育试点工作纳入财政预算,为大纲编写和教学实践提供经费支撑。
试点先行先试,学校积极参与,为推动性别平等教育创造鲜活经验。一是探索“四校一区”教学模式。从全市324所中小学校中挑选市直属中学、职业教育学校、市直属小学、区属小学各一所作为试点学校,并将西区定为试验区。二是编写性别平等教学大纲。在省妇儿工委的指导下,总结提炼女生教育和性别平等教学实践成果,借鉴先进地区的经验做法,编写中小学性别平等教育指导大纲,并组建由市妇联、市教育和体育局教研室、德育科相关负责人和试点学校德育骨干共30多人组成的大纲编写组和教学督导组。经过多番的专家指导与实践论证,目前大纲已形成第四稿,涵盖从小学一年级到高中的教育内容。三是开设性别平等三类课程。试点学校开展教师全员培训,突破固有性别教育理念进行转型升级,从单向的女生教育转向双向的性别平等教育,并通过专题课程、融合课程、实践课程三种途径将性别平等理念渗透到各学科课程和教学过程中。市实验小学、市华侨中学分别将性别平等理念融入音乐课、语文课,让学生学会尊重和认同性别差异,与异性平等互助,中山中专开设《中职生职场性别歧视与应对》实践课程,让学生了解职场性别歧视的现象与原因,树立职业选择性别平等的理念。
社会各方支持,形成工作合力,为推动性别平等教育提供重要支撑。一是领导专家热情支持。国务院妇儿工委办公室常务副主任苏凤杰、省妇联阎静萍主席、省妇儿工委王远芳秘书长等领导和中央党校李慧英教授亲临指导女生教育、大纲编写等工作,聘请各类专家学者在性别平等教育师资培训、教学指导上提供专业辅导。二是家长踊跃参加。我市将性别平等教育融入家庭教育公益课堂广泛宣传,倡导男女双方共同承担家庭事务,平等参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家庭活动。三是社会力量参与。西区引进香港社工机构的力量开展涵盖性教育、安全教育和生命教育等内容的性别平等教育小组和社区活动,通过喜闻乐见的方式提高教师、学生和家长的性别平等意识。目前西区将全区中小学的性教育提前至小学一年级。
工作成效突出。一是教师、学生和家长的性别平等意识明显增强。在访谈调查过程中,98%的教师表示通过参加培训,性别观念有较大的转变,教学行为上更加注重两性平等。100%的学生表示通过课堂教学更加了解性别差异,懂得尊重包容别人、平等和谐共处。95%的家长反映,通过参与家庭教育课程,更加了解男孩与女孩的生理和心理差异,父母要为孩子努力营造男女平等的家庭氛围。二是符合中山实际的性别平等教育模式初步形成。初步构建性别平等教学理念框架,打造性别平等教育示范学校与课程,探索出立足学校、面向家庭、社会参与的性别平等教育模式,从学校、家庭、社会三个层面通过不同方式,引导学生、教师、家长和全社会树立性别平等意识。三是男女平等的社会舆论氛围更加浓厚。通过学校老师的理念灌输、学生的课堂学习、家长的言传身教、媒体的宣传报道,男女平等基本国策深入民心。 (中山市妇儿工委办公室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