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觉得,无论是男生女生,每个人都可以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不一定要按照别人的要求去生活,这样的生活太刻板、太单调。男生既可以大胆也可以细心,女生既可以温柔也可以阳刚。”11月28日,广东省中山市华侨中学高一七班王丽娜同学在性别平等教育专题课上的这番发言,获得了全班同学热烈的掌声。而类似的性别平等教育课程将会全面进入中山市中小学课程体系。
中山:广东省性别平等教育试点
2014年,中山市被确定为广东省性别平等教育试点,进行性别平等试点教育探索工作。“从妇联角度,推进性别平等是推动男女平等基本国策落实,是解决宏观政策如何落地的问题,因此我们就从源头抓起。”中山市妇联主席陈江梅告诉记者,让性别平等意识进入中小学层面,从小抓起,有利于从根本上推动男女平等工作落实。“孩子从小有了性别平等理念,对未来在工作、家庭、社会生活中树立男女平等意识很有帮助。”陈江梅介绍说,“如果他/她成长为决策者,会在公共政策规划设计方面考虑两性平等,在家庭生活中也时常保持这种意识,家庭将会更和谐。”
“基于这些考虑,中山市积极响应广东省妇儿工委有关进行性别平等试点的建议。”陈江梅说,中山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此项工作,决定由中山市妇儿工委统筹协调性别平等教育试点工作,中山市妇联、市教育和体育局负责具体落实,并为此制定《广东省性别平等教育中山试点工作实施方案》,明确部门职责分工。该方案还明确了四项工作目标,分别是:编写具有中山特色的中小学性别平等教育指导大纲;培育中山市“性别平等教育示范学校”,在性别平等教育的课程设计、教学方法上进行实践探索;培育试点镇区,将性别平等教育纳入中小学校素质教育课程;探索符合中山市乃至广东省实际的性别平等教育模式。
课程:专题课、融合课、实践课
在中山市妇联,记者看到了一份近1.7万字的《中山市中小学性别平等教育指导大纲》(以下简称《大纲》),从指导思想、基本理念、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途径等方面对性别平等教育做了详细安排,除了对社会性别、性别角色、家庭与婚姻等核心概念进行较为清晰的介绍外,还按照性别的自我认识、性别的人际关系、性别的共同发展三个主题,根据小学低年级、小学中年级、小学高年级,初中,高中(包括职高)等不同学段的实际,安排了相应的课题。如小学低年级涉及“尊重不同性别者的特点”、“辨别性别角色的刻板化印象”等6个主题,整个小学阶段的主题有29个,而初中、高中阶段分别有20、28个相关主题。
“根据目前中山市义务教育学校和高中学校的课程计划安排,性别平等教育将从专题课程、融合课程、实践课程三个途径展开。”中山市教育和体育局教研室科研部部长冯继有告诉记者,他是《大纲》编写组的主要负责人。根据《大纲》的解释,专题课程是专门进行性别平等教育的独立课程,实践课是组织学生在学校、家庭和社会进行性别平等教育实践活动的课程,融合课是将性别平等的教育内容与学科课程中的相关内容加以统整。
融合课被认为是一个亮点,该课程由学科教师设计并授课。《大纲》规定中小学每学期的融合课程总数不少于3课时,安排在学科课程中进行。“接受性别平等教育以后,我内心很认同,所以很认真地学习《中国妇女发展纲要(2011—2020年)》,纲要要求性别平等原则和理念在各级各类教育课程标准及教学过程中得到充分体现。”冯继有告诉记者,正是为了落实好这个要求,他们才创造性地设计了融合课。“如果没有融合课,怎么能够达到贯穿到各级、各类教育课程中呢?”
教师:性别平等教育的意义很重大
中山市柏苑小学是中山市性别平等教育四所试点学校之一,也是性别平等教育第一课开课的学校,该校的副校长班荣军一直积极参加性别平等教育的培训,也是分管学校性别平等教育试点工作的负责人。根据试点工作的相关安排,柏苑小学负责五、六年级性别平等教育课程的设计,并编写相应的教材,各年级学生每一学期都要开展一次专题课、一次融合课、一次实践课。“总体上的安排是班主任承担专题课程,语文、数学和英语老师承担融合课程,而体育、音乐、社团等老师承担实践课程。”班荣军告诉记者,性别平等教育工作,不仅带来教学行为和教学工作的改变,也为自己和家庭都带来新的理念。现在的教学中,已经避免性别刻板化印象的延续, “过去,在小学低年级由于女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较好,老师觉得女孩在课堂上更加活跃,经常让主动举手的女孩子来回答问题,男孩子显得相对沉静与被动,而现在老师在课堂提问时会更加注重男生、女生的共同参与。”班荣军说。
在中山市实验小学,记者观摩了该校二年级《洋娃娃和小熊跳舞》的音乐融合课,教育内容是“学习与不同性别者平等互动”。为了引导同学们意识到,洋娃娃不一定是女性的代表,小熊也不一定是男性的代表,课程设计者梁妮莎老师的课件中并没有选用洋娃娃的照片,因为她能够搜到的洋娃娃图片全都是女性。当然,刚开始准备这样的融合课程并不容易,在总结课程时,梁妮莎老师情不自禁地流下了眼泪。她说,“这是激动的眼泪,今天很踏实地上这个课,是对我自己的鼓励。”因为她很早就开始备课、试教,但是刚开始明显感觉性别平等内容在课程中有生拉硬拽的意思,于是改课件、教案,如此反复磨合,才最终把性别平等意识比较自然地融合到课程当中。“性别平等教育的意义真的是很重大的,这个必须从娃娃抓起,要渗透到每个人观念之中,才能做到从根本上的改变。”梁妮莎老师说。
王晓芹是华侨中学的性别平等教育专题课的教师之一。她在课程中通过大量的案例,阐明现实生活中存在性别刻板印象及这种印象给我们的人际关系、自我发展带来的影响。她坦言,“性别平等教育专题课已经试上了两节,这是第三节。感觉学生上了课之后,可能有一个理念去尊重不同性别,但是要突破性别刻板印象、去认同性别平等多元化,仍然有很长的路要走。”
学生:男生可细心,女生也可阳刚
虽然性别平等教育试点刚开始,但是同学们已经有很多自己的感悟,在谈到参加性别平等教育课程的感悟时,华侨中学高一七班的一位陈姓女生告诉记者,除了当天参加的融合课,她们还参加了性别平等主题班会、年级教育课。说到对男女平等的认识,她告诉记者,“男生女生都是平等的,只要努力,都可以一样优秀。”而在性别平等专题课上,在王晓芹老师播放了一个展示个性的视频后,就有了前述王丽娜关于“男生既可以大胆也可以细心,女生既可以温柔也可以阳刚”的感慨。
同为高一七班的杨同学,在参加专题课后告诉记者,他妈妈是公司的高层,经常出差,父亲在做好工作的同时更多地分担照顾家庭的责任。说到对性别平等教育的体会,他认为“开展性别平等教育,是从年轻一代,从根本上改变我们的思想。不像以前封建思想一样,男生一定要做当权者,男生一定是家里最有“话事权”的。开展这种活动,能够让以后的社会变得更加和谐。”
妇联、教育和体育局:
以研究的态度来做,防止走偏
传统性别观念的影响无处不在,无论是教师观念的转变,还是学生认识的改变,必然面临诸多挑战。如何确保性别平等“政治正确性”,防止走偏,是促进性别平等教育不容忽视的重要问题。性别平等分析视角的挑战、融合课难度大、观念改变难等问题,也是试点地区、学校教师们反映比较集中的问题。对此,中山市妇联、教育和体育局显然有自己的认识和应对,“推动男女平等教育的目标,是一个突破,肯定不是一两堂课能够解决的,而是树立一种理念,让孩子们感受到家长、环境、传媒的影响,有一个反思。”陈江梅回应说。因此,除了编写具有性别平等意识的《大纲》来指导,她们也邀请性别平等教育专家持续跟进,因为“对于性别平等教育的内容和形式,我们都非常谨慎。”陈江梅强调。
针对有关教师的疑问,冯继有认为,“突破这些难点,首先是信心的问题。虽然性别平等教育理念要弄精很难,但是弄懂不难。”因为他曾是一位教师,他以自己为例,在《大纲》中已经设计了融合点的情况下,“只要老师具有性别平等理念,就可以找到各学科课程的融合点,通过课程设计潜移默化地传播给学生。”对于性别平等教育的持续推进,他也提出了建议:一是性别平等教育必须要按照《大纲》来开展,因为《大纲》是经过妇联、教育系统以及专家把关过的,即便是《大纲》的进一步完善,也需要在教学实践的基础上来进行。二是要用研究的态度来做,注意巩固提高,这样有利于下一步工作的开展。
专家:中山开创了较好的教育模式
性别平等教育在中小学开展,尚在探索阶段,因此中山市的探索弥足珍贵。原广州市委党校教授、广州市妇女研究会副会长葛彬教授,不仅是中山市性别平等教育培训的专家,也一直跟进试点工作的相关探索。她认为:“这项工作很有意义,不仅对个人成长大有益处,而且对家庭、社区和社会发展都有积极意义,当看到教师、孩子们从困惑、渐渐明白再到豁然开朗时,我觉得是自己价值的体现,也是一种享受。”关于性别平等教育的持续推进,葛彬教授建议试点地区、学校的老师除了按照《大纲》的要求,进一步提升性别平等理念,也要进行集体备课,让老师在交流、碰撞中发现不足、总结经验,这样才能够集思广益,把成功的经验不断复制。
对于中山市性别平等教育的探索,中央党校妇女研究中心李慧英教授认为很有价值,“因为传统的观念是不需要学习的,到处都是。如果性别平等教育跟不上的话,传统性别文化就会滋生,而中山市在性别平等教育方面可谓开了一个非常好的头儿。”同时,李慧英教授也强调性别平等教育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相关教师观念到位、认识到位,才能够促进性别平等理念深入学生心中,“期待中山市能够探索出学生喜闻乐见的教材、教学模式,为性别平等教育进入中小学提供经验借鉴。”(来源:中国妇女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