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手机版

您现在:首页 > 地方动态
江门市新会区243名村居妇女主任分批集中培训
来源:本网 日期:2014-08-27 23:25:56

  2014年村级换届任务完成后,为帮助新上任的村、社区妇女主任尽快适应新的岗位、更好开展新时期妇女工作,近日,新会区妇联组织全区村、社区243名妇女主任分3批前往广东省女子职业技术学院进行为期3天的学习,培训顺利完成各项学业并受到基层广泛好评。此次培训具有如下五个特点:
  一、领导得力,精心组织。今年初,针对换届后村、社区妇女主任的业务需要迅速熟悉、素质亟待提高的现状,区妇联党组全力争取分管区领导领导和区委组织部大力支持,将培训基层妇女干部提到重要的议事日程,下决心、花力气将计划变为现实。一方面,精心部署。区妇联多次召开党组会、专题工作会议、分组工作会,从培训方案、师资选配、经费预算、后勤保障等方面进行细致的研究,并明确本次培训由“一把手”亲自抓,分管领导为总统筹、组织宣传部具体负责、妇联全体人员参与、各镇妇联副主席协助带队的组织机制,确保培训在组织上的每一个环节不遗漏、每一个细节想得透。另一方面,精心选点。为使培训更贴近基层妇女的特点和需求,在省妇联的牵线搭桥下,区妇联主席带队踩点,通过对比学校师资、校园环境、周边配套等条件,最后敲定了广东女子职业技术学院作为新会妇女主任首次全脱产培训地点。这所华南地区唯一的女子学院,长期举办干部教育培训规划主体班和地方女干部培训班,具有培养中青年优秀(后备)女干部、挖掘女性潜力的专业优势。在培训期间,还专门制定了详细的教学日程安排手册,包括教学安排、住宿就餐、学校方位等,为学员提供良好的后勤保障。
  二、形式首创,悉心设计。立足于培训的实效性与前瞻性,区妇联借鉴组织部科级领导干部党校封闭脱产模式,首次采取“走出去”的方式,带领200多名村(社区)妇女主任异地脱产培训,全部课程由学院女教授们主讲,这一新的尝试,帮助妇女们发现差距、学习先进、加强交流。培训课程上,针对村(社区)妇女主任平时坐不住的特点,设计了《职业女性的形象塑造与公关礼仪》,通过礼仪培训,学员们进一步了解自身仪表仪容的重要性,更注重塑造良好的形象;针对基层妇女参与社会管理的困惑,安排了《女性发展与权益保障》,屈宁教授结合河南省调研的实例把全国开讲的课件立时调整,以图文并茂的方式,带给妇女主任们全新的参政视角;针对基层妇干对男女平等国策的理解不够透彻,设计了《女性性别优势与潜能开发》,通过朱宪玲教授的精彩诠释,让大家更加了解作为女性的优势,学会培养健康的心态,挖掘自身的潜能,并希望妇联能邀请朱教授到新会授课。
  三、内容丰富,专心学习。为使培训动静结合,培训不但设计了提升基层妇女业务、工作能力和开拓能力的课程,还安排了海珠区龙潭社区“妇女之家”现场参观教学,内容和形式让基层妇女干部十分受落。她们静下心来,认真聆听,体验着迥异不同的讲课风格,教授们运用前沿的理论、详实的数据、生动的案例,以充满激情的讲授,旁征博引的阐述观点,激发了大家的学习热情,给学员深刻的启发和受益,学习纪律越来越好,学习的劲头越来越足:在课堂上,有的学员专心听课,认真笔记,有的甚至从第一课手机此起彼落到第三课绕道门外接听电话;在社区内,有的学员紧跟社区简主任听介绍,积极思考,主动提问,不时展现出新会妇女干部勤奋好学、善于思考、学以致用的良好形象。
  四、提升素质,用心转变。除了现场教学外,培训班还安排了课后交流、调查问卷等,引导妇女主任们加强“五勤”,实现了从“你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一是眼勤,现场参观龙潭社区“妇女之家”,了解该社区以妇女工作为主要抓手,开辟“妇工长驻服务、社工小组活动、义工帮扶服务”工作模式,给大家触动很深,为建设好“妇女之家”、“坚强阵地”提供了很好的借鉴。二是耳勤,通过三课,初步掌握了交往礼仪、办公礼仪、餐桌礼仪,增长了基层自治、女性参政和权益保障等知识,提升了自我形象和管理能力。三是口勤,加强了学员与老师、学员与学员之间的互动交流,不仅收获了知识,还收获了友谊,为今后进一步交流奠定了基础。四是手、腿勤,为充实学员的课余生活,引导她们追求美好、健康生活,邀请了专业老师在晚上时间,教授广场舞、形体,还进行了声乐互动,现场氛围活跃,学员愉悦了身心,开阔了眼界。
  五、积累经验,真心交流。跨度三周、每期三天的妇女主任培训,广受欢迎和好评,达到了预期的理想效果:一是组织有序,妇联和各级妇女呈现出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从每期带队的妇联领导、部室负责、各工作人员,到各镇领队、小组长,分工合作、配合默契;二是参与率高,193条村、31个社区的妇女主任,有95%以上参加,尤其是各镇妇联动员工作做得认真具体,为学员们展现出纪律性强、行动迅速、学风严谨的形象奠定扎实的基础;三是细致安排,满意度比较高,参训的妇女主任回到原单位后,纷纷建议妇联今后多组织培训,希望增加学习提升的机会;四是内容丰富,课程设计合理,可操作性高。在积累经验的同时,也发现一些不足,比如培训评估调查问卷应由妇联设计,可参考性才能更强;课后讨论环节,尚未以小组形式进行交流、分享体会;基层反映出一些妇女主任年龄偏大、女村官青黄不接、待遇不高留不住人等现象。这些积极的意见建议,为妇联系统未来培育后备干部、提高基层妇女参政议政、创新开展基层妇女工作,提供了思考和探索的方向。(江门市妇儿工委办公室供稿)

广东省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 版权所有

粤ICP备13004965号

地址:广州市中山一路梅花村3号 邮编 :5100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