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天刚亮,广东中山市民众镇群安村村民齐阿姨就会来到位于村里的安康农场收割青菜。安康农场是个现代化的蔬菜生产基地,建有帮助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的“群安农业工作坊”,聘请了100多名当地妇女、就业困难人员劳作,齐阿姨就是其中一员,她的工作时间一般从早上7时至下午6时,中午可以回家吃饭休息,工作一天大概能挣70元至80元,月收入可达2000元。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成立一年多的“群安农业工作坊”是中山市妇联联合人社部门近年来持续构建的妇女灵活就业载体中的一种。据统计,目前全市共创建“大嫂工作坊”“农业工作坊”“家庭工作坊”“园艺工作坊”“渔业工作坊”“社区车间”等十大类灵活就业载体160个,累计为1万多名妇女提供灵活就业岗位。
建立妇女灵活就业长效机制
据中山市妇联主席陈江梅介绍,通过建立就业工作坊的方式,帮助失地农民、城镇失业市民,尤其是中老年妇女实现灵活就业的做法始于2006年。当时的主要设想是通过开办来料加工点,帮助妇女实现“家门口”就业。在妇联的主导和多方协助下,中山市南朗镇华照村成立了第一个“大嫂工作坊”,组织村里有劳动意愿的妇女到工作坊从事来料加工。接着南头镇将军村也建立了妇女灵活就业加工点,这一模式当年就辐射到全市24个镇区、33个村,惠及妇女近2000名。
“大嫂工作坊”的创建,为妇女灵活就业探索出一条新路子。不过,随着形势的变化,“大嫂工作坊”性质单一、加工货源无法保障等局限性也渐渐显现。陈江梅告诉记者,为此,妇联不断对这一就业模式进行完善和创新,在“大嫂工作坊”的基础上推动创办了“社区车间”“农业工作坊”“园艺工作坊”等灵活就业载体;同时,不断拓展工作坊内容,从以前单纯的来料加工、手工劳作拓展到家政类、园艺类、渔业类等十类;此外,妇联还联合人社、农业、科技等部门推动妇女群众参与农业实用技术和就业技能培训,联合多部门举办招聘会、劳动集市,推动城乡妇女就业。
在妇联的积极争取和协调下,目前妇女灵活就业工作坊还从政府部门得到了补贴,就业困难人员月收入达到400元以上的,按每人每月200元标准补贴,其中市负责120元,镇负责80元;为灵活就业妇女购买每人每年50元商业保险,解决妇女就业的后顾之忧。
妇联的积极呼吁推动,市委市政府以及各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和支持,通过7年的持续运作,妇女灵活就业工作坊的开办与推进,为妇女创业就业建立了长效机制。
目前,全市共开设各类工作坊近160个,类别包括制衣服装加工、五金电子加工、来料加工、果仁加工、农业园林、塑料加工、中西烹调、家政服务、纸品玩具加工、头饰皮革加工等。据统计,7年来,全市累计为1万多名妇女提供灵活就业岗位。
农村妇女灵活就业快乐工作
多渠道的灵活就业方式,让就业困难群体想工作挣钱、帮补家用的愿望得到了满足,许多妇女十分珍惜工作坊提供的就业机会。40多岁的梁女士年轻时卖过水果,打过工,做过小生意,但年龄大了找不到工作,光靠丈夫一个人挣钱全家不够开销。正当她在惆怅之际,“大嫂工作坊”在她家门口成立了,成立当天,她就去报名上班了。“一个月虽然只能挣个油盐酱醋钱,但是很轻松,一天只工作7个小时,不用加班。离家很近,挺好的。”她说。
依托民众镇群安村安康农场建立的“群安农业工作坊”运作一年多来效果显著。据安康农场负责人何蝶影介绍,群安村现有农业人口4100多人,其中低保、低收入、残疾人员、4050妇女、零就业家庭等就业困难人员600多人。为有效解决这些人群的就业难题,在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市妇联的大力支持下,依托安康农场的农业资源,群安村于2011年6月成立了灵活就业载体“群安农业工作坊”,主要任务是为就业困难群体特别是农村妇女推荐就业、劳务派遣,提供包括蔬菜种植和加工包装、来料加工、建筑工、农机维修工、绿化工、捕鱼工等工种。据统计,工作坊成立的一年多时间里,成功推荐、安排193人次实现灵活就业,其中妇女100多人次,人均月收入达2000多元,为解决她们的家庭经济困难起到很大作用。不少菜农表示,虽然收入不算高,但胜在灵活就业,又可以帮补家用,“在这里工作很快乐”。
“就业是民生之本。就业问题解决,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社会和谐稳定。”中山市妇联主席陈江梅表示,灵活就业工作坊不仅促进妇女就业,增加妇女收入,还延伸服务,融合多项民生,减少了社会不稳定因素。据了解,工作坊开办后,农村社会风气也发生了变化,打麻将、吵架、投诉等现象少了,家庭、社区也变得和谐了。而且,灵活工作坊还满足了用人单位及时增加劳动力和劳动者灵活就业双方的需求,成效可谓一举多得。
(来源:中国妇女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