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山市“农村社区管理"2+8+N"模式”以全省第一名的成绩通过考评验收,上升为省社会创新试点项目,并将设立省社会创新实验基地。在这个模式中,聘请异地务工人员任村居特别委员制度成为一大亮点,此举既拓宽了异地务工人员参与社区管理的渠道,又促进了新老中山人融合。目前该制度已覆盖中山全市32%村居。
新中山人“候鸟心态”明显
中山近年来致力于破解城市人与农村人、本地人与外地人双重二元结构困境。目前,该市常住人口312万,其中外来人口占53%,超过70%的行政村外来人口与本地人口出现倒挂,呈现出一个陌生人的、多元化的社会形态。
在此情况下,传统农村服务管理未能覆盖外来人口。此外,流动人员在农村发展中的“话语权”不多,加上工作压力大、居住流动性增加,社区归属感不强,“候鸟心态”明显。
针对基层治理面临的问题,中山市自2008年起启动农村社会建设工作,成为我省第一个农村社区建设试点地级市,并逐步探索出以“2+8+N”模式为重点的建设路子。在该模式中,中山在村一级统一建设社区服务中心,打破村委会只管村民的局限,将服务范围扩展到实有人口,目前这项服务已覆盖到了各个行政村。
一年参与890件矛盾调解
去年6月,中山率先探索村(居)委员会特别委员制度。经过一年的实践,目前该市已有32%的村居聘任特别委员,总数达252人,并逐步探索出“驻、访、议、督”四位一体的工作模式。
据介绍,特别委员制度实施一年来,在村级党组织的领导下,各村委特别委员参与村(居)委会会议281次,参与涉及异地务工人员权益事项讨论320次。此外,特别委员也定期深入异地务工人员集中的企业、居住区,收集民声、民意,对发现的矛盾纠纷主动参与调处化解。去年6月至今年5月,各村居特别委员参与矛盾调解890件,大量矛盾被有效化解在萌芽状态。
外来人口达40%将聘特别委员
据介绍,目前试点特别委员制度的村居中,每村(居)一般聘任2-3人,由村(居)代表或辖区异地务工人员推荐,经村(居)代表大会选举产生。候选对象必须在本村(居)住满三年,热心社区事务,在本职行业或社会公益事业中表现突出。
中山市社工委负责人表示,村民们都很理解支持本市聘用外来当任特别委员。据介绍,特别委员不参与村(居)利益分红等事情。事实上,制度实践以来,村(居)民与外来人口也更为融洽。
据悉,通过特别委员制度的实施,异地务工人员的诉求得到反映,利益得到保障,在心理上实现了“过客”到“主人”的身份改变。在目前的基础上,中山将继续扩大特别委员制度的覆盖面。外来人口占比达到40%的村居,将聘请特别委员,覆盖约200个村居。
名词解释
2+8+N模式:“2”指各村居组建社区服务中心和农村社区建设协调委员会;“8”指各社区服务中心承担党员服务、群团和志愿服务、民政残联、劳动社保、人口计生、文化体育、国土城建、综治信访维稳等8项职能;“N”指NGO,即社区社会组织,首次明确NGO构成社区治理板块。
(来源:南方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