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2月31日,中山市召开“流动儿童登记制度项目”试点工作总结会,总结“流动儿童登记制度项目”试点工作实施情况和工作经验,谋划今后流动儿童服务管理的发展计划。市委常委、市妇联主席、市妇儿工委副主任梁丽娴,市政府副秘书长、市妇儿工委副主任郑向荣,以及公安、流管、教育、卫生、妇联、团委、计生、文广新、科协、统计等11个“流动儿童登记制度项目”领导组成员单位的领导及联络员参加会议。会议由市妇联副主席周桂兰主持。
会议通过观看“流动儿童登记制度项目”试点工作专题片和专题汇报,全面总结回顾项目实施三年来所取得的各项成绩及工作经验,并提出了今后实施项目的工作计划。各成员单位结合部门职责,对创新流动儿童服务管理工作分别提出了可行性建议。
梁丽娴在会上充分肯定了三年来各成员单位在实施“流动儿童登记制度项目”中发挥的积极作用,对项目整体成效作出了高度的评价,同时也提出了流动儿童仍面临的一些问题和困难,以及今后做好流动儿童权利保护工作的努力方向和工作要求,努力构建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流动儿童服务管理体系。
据悉,2009年6月,中山市正式承接由国务院妇儿工委办公室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合作的“受人口流动影响儿童保护项目”的子项目——“流动儿童登记制度项目”试点工作,全面开展流动儿童采集登记和服务管理工作。广东省中山市和江苏省常州市、天津市成为全国流动儿童登记项目试点城市,而中山则成为广东省唯一的项目试点城市。项目实施两年多来,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部门的全力配合下,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流动儿童登记制度项目”试点工作自实施以来,中山市大力推行“十六周岁以下暂住儿童随行卡”登记管理模式,把16周岁以下暂住儿童户口登记纳入常规人口管理,完善流动儿童数据信息库,连接市镇村三级,实现全市暂住儿童信息管理网络化。流动儿童信息采集登记模式有两种方式:一是采取“集中办理”模式,由学校、托幼机构统一采集3—16周岁在读流动儿童的信息后交流管办录入系统并办理“随行卡”,再由学校发卡给流动儿童;二是采取“分散办理”模式,由流动儿童家长直接到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中心办理“随行卡”或由协管员上门采集信息并办理“随行卡”,逐步形成流动儿童登记的“中山模式”。至2011年底,全市登记在册的流动儿童达13万人,约占全市暂住人口总数的10%,流动儿童登记率达90%以上。目前,中山市已经形成了内容齐全、更新及时的流动儿童基本信息数据库,建立了科学化、日常化、长效化的流动儿童采集登记管理机制。流动儿童信息采集登记工作的开展,进一步提高了各级流动人口管理部门对包括流动儿童在内的广大流动人口的服务管理效能,为政府在制定政策和资源配置上的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有力支撑。
中山以流动儿童权利保护为核心,大力推动流动儿童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一是坚持“两个为主”,保障流动儿童享受义务教育权利。为解决适龄流动儿童入学问题,中山市坚持以流入地政府管理为主、以全日制公办中小学为主的原则,加大经费投入,出台政策措施,公办民办并举,创新入学机制,保障流动儿童享受义务教育的权利。第一,把流动儿童义务教育纳入本市义务教育范畴,做到统一规划,统一管理。中山市投入资金进行中小学布局调整,深挖公办学校潜力,扩充公办学校学位,做到“三个确保”,即确保现有公办学位数稳定并逐步增加,确保公办学校招收流动人口子女总量逐步增加,确保公办学校招收流动人口子女的比例逐步增加。自项目实施以来,全市新建南头三鑫学校、丽景学校和香晖园小学等3所学校,为流动儿童提供更多学位。第二,创新实施积分入学制度,促进义务教育公平发展。中山市在全国率先推行流动人口积分管理制度,创新流动儿童积分入学制度,规定积分累计达到一定分值的流动人员,其政策内生育的子女可入读公办学校,自觉为子女办理“随行卡”的流动人员可以加分。2010年入读公办学校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有11027人,其中通过“积分制”入读的有4318人,截止目前已有9000多名流动儿童通过“积分制”入读公办学校。第三,高质量发展民办教育,充分满足流动儿童的就学需求。市政府累计投入18亿元大力发展民办教育,先后出台一系列扶持民办教育发展的文件,提出对民办学校的校园建设、教师身份、职务评聘、工作调动和福利保障,以及招生政策、评先选优、学校督导等方面要与公办学校一视同仁。市教育局专门设置民办教育管理科,加强对民办学校的管理指导,保证全市外来工子弟学校的流动儿童获得优质教学。2011年起,中山启动低收费民办学校升级转型,以此优化全市民办教育结构,全面提升民办教育水平。目前,低收费民办学校已全部达到广东省义务教育规范化学校以上等级,不仅让流动儿童上学易,更让他们“上好学”。
二是推行均等化卫生保健服务,提高流动儿童健康水平。第一,实施“降消”项目。从2004年起,市、镇两级财政投入300万元专款,实施“降低流动人口孕产妇死亡率和消除新生儿破伤风项目”,截止2010年底,全市累计救助贫困流动人口孕产妇281人,孕产妇死亡率从2000年的27.52/10万下降到2010年的9.77/10万,消除了新生儿破伤风的发生。第二,免疫接种服务均等化。中山市不断健全流动儿童接受免疫接种的服务机制健全,严格把关流动儿童入托、入园、入学查证验证工作,确保每名流动儿童均接受一类疫苗的免费接种。目前,全市流动儿童“六苗”接种率达98%。第三,流动儿童营养膳食检查。中山市加强对托幼园所特别是民办幼儿园膳食的督导检查,根据本市常住人口统计数据,流动儿童中重度营养不良患病率从2000年的2.7%下降到2010年的1.64%。第四,开展流动儿童体检。市教育局制定政策文件,推动完善民办学校的学生健康体格检查工作。第五,加强流动儿童社区卫生服务。大力发展社区卫生服务,为流动儿童保健、儿童生长发育监测、计划免疫、儿童常见病诊疗等提供基本医疗卫生服务。
三是全方位普及公益服务,营造关爱流动儿童的舆论氛围。第一,加强宣传教育。制作流动儿童及家长生活信息指南10万册,内容涵盖人员信息登记、教育、健康、计生、安全、家庭教育等内容,派发给在册的流动儿童家庭。第二,活动形式多样。2010年,举办“博爱同行 共同长大”全市首届流动人口子女学校少儿合唱比赛,试点开展企业外来员工子女夏令营活动,深入外来工子弟学校开展“让我玩”城市流动青少年体育公益项目、家庭教育讲座、“万名家长学电脑”、亲子义工服务等活动,让流动儿童和家长共同成长进步,共惠及20多万人次。第三,实施培优工程。2011年,举办首届“百佳自强好儿童”评选表彰活动,在树立先进典型的同时提高了流动儿童的自我认同感和城市融入度。第四,拓展服务阵地。试点建设儿童友好社区,为流动儿童提供一个学习娱乐、融入城市的场所。第五,营造社会氛围。成立流动儿童合唱团,创作全国第一首以关爱流动儿童为主题的公益歌曲《共同长大》,荣获2010年全国儿童歌曲大奖赛铜奖并得到普遍好评和广泛传唱;以流动儿童为主题的中山原创舞蹈《流动娃》荣获第六届CCTV电视舞蹈大赛少儿组决赛金奖;制作和播放多个以流动人口和流动儿童为主题的电视公益宣传广告,在社会上营造了关爱流动儿童,共建幸福中山、和美家园的浓厚氛围。
《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11—2020)明确提出要“建立16周岁以下流动儿童登记制度,为流动儿童享有教育、医疗保健等公共服务提供基础。”市委十二届八次全体(扩大)会议明确新形势下加强社会建设和创新社会管理的目标任务。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出,要大力实施社会善治战略,促进社会和谐稳定。2011年11月,全国妇联、中央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委员会办公室、国家发改委、教育部再次确定中山为全国流动儿童关爱服务体系试点,探索流动儿童服务管理的新机制、新模式、新途径和新方法。因此,加强对流动儿童的服务管理工作是新形势下加强社会建设、创新社会管理的一项重要举措。今后,中山市妇儿工委将按照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强社会建设、创新社会管理的工作要求,不断开拓创新,加强部门协作,努力构建流动儿童服务管理工作体系,促进新中山人融合,探索完善流动儿童登记制度信息衔接机制和开拓更多服务流动儿童的基本公共服务,让广大流动儿童在中山快乐生活,全面发展。(中山市妇联、中山市妇儿工委办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