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市委市政府坚持“博爱、创新、包容、和谐”的新时期中山人精神,以人为本,重视民生。市财政6成、新增财力7成投入基本公共服务,实施“三个一”工程,城乡居民都有一份工作、一份养老保险、一份医疗保险。实现“五个全覆盖”,即安居建设全覆盖、通讯网络全覆盖、医疗卫生全覆盖、均等教育全覆盖和文体设施全覆盖。在医疗卫生保健方面,中山市委市政府高度关注妇女的健康问题,从政策、财力、资源上给予倾斜,推动公共医疗卫生服务项目的实施,妇女健康水平不断提高。
一、建立三级妇幼保健网络,妇女卫生保健机制日臻完善
中山建立市、镇(区)、村(社区)三级妇幼保健网络,市级专门建立一所以突出妇幼保健为特色的专科医院;镇级建立较为完善的防保网络,全市23个镇(区)都已成立预防保健与妇幼保健所;村级妇幼防保专业队伍不断充实,妇幼防保工作管理不断规范,社区卫生服务功能逐步完善,居民群众的健康水平稳步提高。全市现有社区卫生服务站252间,社区卫生服务覆盖率达100%,基本实现“病有所医”。完善的妇幼工作服务系统,为母婴提供安全的、可及的、连续的母婴保健服务,积极推进“住院分娩、降低流动人口孕产妇死亡率和消除新生儿破伤风发病率项目、免费婚检、免费产前筛查服务、妇幼安康工程”等工作,母婴健康水平不断提高。孕产妇死亡率9.77/10万,婴儿死亡率2.57‰,五岁以下儿童死亡率3.87‰,三个死亡率都保持在较低水平,指标达到发展中国家领先水平。
二、加大实施公共服务项目,妇女健康水平不断提高
(一)实施出生缺陷干预工程,提高出生人口素质
2006年起,中山市加大对公共卫生保健的投入,通过实施公共服务项目推动妇女儿童保健工作。近三年,投资1.2亿元建成妇幼保健院儿科大楼、生殖遗传中心大楼、人民医院妇科大楼。为减少和降低出生缺陷儿的发生,市财政每年投入1150万元开展免费婚前医学检查、孕前优生健康筛查、免费出生缺陷产前筛查等医疗服务项目。2006年起,中山市开始实施免费婚前医学检查,通过加大宣传引导、采取便民措施、开通绿色通道等形式,提高群众的参与度和主动意识。从2010年起,中山市推行免费出生缺陷产前筛查服务,为全市户籍孕妇免费提供先天性心脏病、地中海贫血、唐氏综合征等三个项目的产前筛查服务,为阻止缺陷儿的发生发挥了积极作用。2010年,全市婚检率67.3%,免费出生缺陷产前筛查率76.71%,新生儿出生缺陷发生率逐步下降。
(二)推行免费“两癌”检查,提高妇女生命质量
一直以来,中山市委市政府把提高妇女生命质量、保障妇女健康权益摆上重要位置。2006—2008年,市财政三年共投入近300万元,为全市10万多名育龄妇女免费作乳腺普查,初步建立起全市妇女乳腺疾病信息数据库,全面掌握市妇女乳腺疾病状况。从2011年起,在市政府的主导下,充分动员社会资源实施适龄妇女“两癌”检查项目,市、镇(区)两级财政每年共投入665万元,连续三年为全市15万名常住人口适龄妇女免费进行“两癌”检查并建立健康档案,同时整合社会资源为贫困妇女阳性者提供跟踪检查和患病医治救助,提高妇女“两癌”早诊早治率。
小榄镇作为中山妇女“两癌”检查的试点,从妇女的实际需求出发,多措并举,通过加大财政投入、整合科研力量、加强宣传引导等途径,开展“两癌“筛查工作。截至2010年底,小榄镇“两癌”检查覆盖率达50%。通过“两癌”检查,让妇女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进行治疗,进一步提高妇女的健康水平和生命质量。
三、实现城乡医疗保险全覆盖,妇女健康得到有力保障
中山市委、市政府从解决“三农”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出发,在全省率先建立农村社会保险制度,将社会保险覆盖面延伸至农村。2006年,中山推行“三个一”工程,将城乡居民医疗保障纳入社会保险体系,并按照“低水平、广覆盖”的原则,建立与现行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相对应的全市统筹、统一政策、统一管理、以“保大病、保住院”为主要特征的城乡居民住院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提高保障水平,满足广大群众的医疗需求,实现全民医保。同时,扎实推进养老、失业、工伤、生育等各项社会保障工程的建设,努力实施社会保障全覆盖工程,着力构建城乡一体化的社会保险体系。目前,中山市城乡基本医疗保险、社会养老保险、生育保险已实现全覆盖。在中山,每名妇女都可以享受城乡基本医疗保险、社会养老保险和生育保险。2010年,全市参加基本医疗保险233.45万人,其中全市女性参加基本医疗保险人数109.71万人,比2000年的4.5万人增加了105.21万人,增长了23倍多;女性参加生育保险109.71万人,参加社会养老保险75.88万人。随着社会保障体系的不断优化,中山市妇女的健康得到了有力的保障。
近年来,中山市委市政府通过完善妇幼保健网络和工作机制,优化社会保障体系,推动公共医疗服务项目的有效实施,妇女在家门口便可享受优质而廉价的医疗保健服务,真正让妇女得实惠、普受惠、长受惠,共建共享和谐幸福新生活!(中山市妇联、中山市妇儿工委办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