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首页 > 调查研究
中山市探索推进中小学性别平等教育工作专题报告
来源:本网 日期:2015-06-18 01:39:29

  一、前言
  妇女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半边天”的作用,男女平等的实现程度和妇女的发展水平是衡量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性别平等教育是贯彻落实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的重要举措,是推进实施妇女发展规划的重点目标,也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社会建设和创新社会管理的重要载体。
  近年来,中山市大力实施妇女儿童发展规划,在教育工作中全面贯彻性别平等原则。2007年起,中山在部分中小学开展“自尊、自信、自立、自强”为核心的女生教育,在建立女生机构、开设女生课堂、编写女生教材、开办女生社团等方面作了积极探索,得到学生和家长的广泛认可和各级部门的高度评价。2014年,中山被省妇儿工委确定为广东省性别平等教育试点,率先编写教学大纲,大胆开展教学实践、将性别平等理念融入各类学科课程中,从小培育学生的性别平等意识,从源头上促进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的落实,得到国务院妇儿工委办公室、省妇儿工委、省妇联的充分肯定。
  二、推进中小学性别平等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1.性别平等教育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的具体实践。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坚持男女平等基本国策,保障妇女儿童的合法权益”。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总目标,为我们在国家法治战略和制度建设层面解决女性平等发展问题指明了方向。可是,由于男尊女卑观念根深蒂固,城乡发展不均衡,性别歧视在我国还带有一定的普遍性。开展性别平等教育,就是强化政府落实国策的主导责任,在倡导全民信法守法中,让社会公众知晓、认同和自觉落实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并逐步将性别平等理念内化为个人日常行为,主动反对性别歧视,培育和践行平等、公正、法治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共同推动法治社会建设。
  2.性别平等教育是落实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和妇女发展规划、推进社会性别主流化的创新举措。1995年,我国在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明确提出将男女平等确立为基本国策。《中国妇女发展纲要(2011—2020年)》、《广东省妇女发展规划(2011—2020年)》、《中山市妇女发展规划(2011—2020年)》明确要求,“教育工作全面贯彻性别平等原则”,“性别平等原则和理念在各级各类教育课程标准及教学过程中得到充分体现”。性别平等教育就是将国策和规划目标转化为具体实践的创新尝试,是教育者根据男女生因性别差异而产生的生理与心理的差异,采用不同的教育措施,使男生和女生都获得充分、自由、平等、全面发展的教育。性别平等教育将通过渗透教育的方式,让社会性别意识从学生、教师逐步渗透到家长、企业单位乃至全社会,从而推动社会性别主流化。
  3.性别平等教育是更新传统性别观念、推动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尝试。受“男尊女卑”、“男主外、女主内”等传统落后观念影响,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农村妇女土地权益受侵害、女性就业歧视等社会问题仍然普遍存在。因此,在学校开展性别平等教育,从小培育社会公众的性别平等意识,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性别歧视、不平等对待甚至是侵犯合法权益的现象,将可推动妇女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家庭生活等各方面享有与男子平等的权利,为妇女儿童发展创造更好的环境,保障妇女儿童合法权益,促进社会和谐进步。
  三、中小学性别平等教育的经验做法
  (一)争取党政支持,加强顶层设计,为推进性别平等教育提供政策资源支撑。
  1.纳入决策体系。市妇联把性别平等教育定位为贯彻落实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的起步点和切入点,争取市委、市政府的重视与支持,将性别平等教育纳入妇女发展规划八大示范性工程,纳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纳入社会管理创新和全民修身行动的范畴,并放在德育教育的优先位置大力推进,为性别平等教育进入中小学提供必要的政策支持。
  2.加强组织领导。推动成立由市妇儿工委统筹协调,市妇联、市教育和体育局具体组织实施的性别平等教育试点工作机构。出台《广东省性别平等教育中山试点工作实施方案》,确立编写教学大纲、开设教学课程、培育示范学校镇区、探索中山教学模式等四大目标,明确部门、镇区和学校职责,建立项目会议制度,先后开展项目启动、座谈研讨、观摩交流、沙龙讲座等活动达20场次,多措并举推进试点工作。
  3.落实经费保障。以承接省性别平等教育试点工作为契机,争取财政支持,将试点工作纳入财政预算,设立专项经费,从2014年的18万元提高到2015年的30万元,扎实推进大纲编写、师资培训、教学实践、学术研究等工作,为性别平等教育进入中小学提供充足的经费保障。
  (二)强化部门联动,编写教学大纲,培育性别平等教育师资队伍。
  1.建立多方联动机制。市妇联负责组织协调性别平等教育的各项会议活动,市教体局德育科加强对试点学校的业务指导,教研室牵头组织教学实践督导,试点学校与镇区教师队伍在实践过程中及时反馈教学意见,部门之间实现优势互补,形成推进性别平等教育的工作合力。同时吸纳国内在妇女研究、社会性别研究等领域的专家学者担任智囊团,对性别平等教学实践和大纲教材编写给予指导,进一步提升试点工作水平。
  2.编写教学指导大纲。组建由妇联、教育部门和试点学校教师骨干共30多人组成的大纲编写组和教学督导组,总结提炼我市近年来在女生教育和性别平等教学实践积累的经验与成果,借鉴先进地区的经验做法,编写《中山市中小学性别平等教育指导大纲》。《大纲》包括指导思想、基本理念、教育原则、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途径、实施建议等七大部分,教育内容涵盖范围从小学一年级到高中三年级,针对性和实用性较强。经过多番专家指导、研讨交流与实践论证,七易其稿,大纲得到了国务院妇儿工委办公室、省妇儿工委、国家和省级专家学者的充分肯定。
  3.培育本土师资队伍。教师是否具备性别平等意识或其程度高低,直接影响着学生性别平等观念的形成与构建,因此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尤为重要。市妇联举办四场性别平等教育专题培训班,将性别平等纳入教师继续教育加分内容。邀请国家和省级专家加入导师团,依托教育部门培育本土培训导师,为试点学校和镇区中小学全体教师进行《性别平等与教师责任》、《性别平等理论与实践》专题授课;开展性别平等教学实践观摩交流活动,让中小学校教师通过观摩学习和参与体验式课程,转变社会性别刻板化印象,增强性别视角,将性别意识渗透到学科课程中,在教学内容、教育方式、教学过程中全面落实性别平等原则。
  (三)遵循教育规律,创新教学方法,探索中小学性别平等教学模式。
  1.建立“四校一区”教学模式。经过研究和筛选,市妇联、市教体局从全市324所中小学校中挑选市华侨中学(市属中学)、中山中专(市属职业学校)、市实验小学(市属小学)、东区柏苑小学(区属小学)等四所在女生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方面成绩显著的学校作为试点,设计性别平等教学课程和教材,结合学生需求开设各类教学课程。选取西区(城区)、南朗镇(乡镇)作为市性别平等教育试验基地,将性别平等纳入中小学素质教育课程,采用“妇工+社工+义工”的模式,把性别平等理念融入家庭教育、社区教育,探索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性别平等教育体系。
  2.探索“三课合一”教学方法。遵循教育规律,从教学实际出发,结合教学目标和学科要求开设专题课、融合课、实践课等三类课程,将性别平等理念渗透到各学科课程和教学过程中。专题课程结合班会课、队(团)会课对性别平等教育内容作独立授课,如柏苑小学“男生女生多样的我们”专题课程,西区小学“身体红绿灯”专题课,让学生了解性别的多样性,克服性别刻板化印象;融合课程将性别平等教育内容与学科课程中的相关内容加以统整,如市华侨中学“木兰诗”语文融合课、市实验小学“洋娃娃与小熊跳舞”音乐融合课、翠景东方小学“快乐的角力”体育融合课,让学生学会尊重和认同性别差异,与异性平等互助;实践课程为学生理解性别平等理念提供实践活动的机会,如中山中专的“中职生职场性别歧视与应对”实践课,让学生通过职业选择体验,了解职场性别歧视现象与原因,树立职业选择性别平等的理念。
  3.灌输“两性平等”教学理念。各试点学校突破固有的女生教育理念,从单向的女生教育转向双向的性别平等教育,在女生教育基础上进行转型升级,让学生们在参与课堂活动的过程中增强性别意识,了解和接纳自己与他人的性别,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在平等和谐的环境中共同成长,促进两性和谐发展,在全市中小学校中起到较好的示范带动作用。
  (四)整合各方资源,鼓励社会参与,构建性别平等教育指导体系。
  1.领导专家热情支持。加强对性别平等教育的专业指导,确保教学效果,是构建性别平等教育体系的重要保障。国务院妇儿工委办公室常务副主任苏凤杰、国务院妇儿工委办公室副主任张立、省妇联主席阎静萍、省妇联副主席孙小华、省妇儿工委秘书长王远芳等领导多次亲临我市指导性别平等教育工作,在我市明确工作方向、理清工作思路、创新工作方法上发挥重要作用。中央党校教授李慧英、原广州市委党校教授葛彬、中国妇女报评论员南储鑫等专家到我市观摩指导性别平等教育专题课和融合课,在师资培训、理论辅导、完善大纲、学术研究等方面给予了大力支持。
  2.动员各方力量参与。动员和凝聚社会各方参与性别平等教育,营造男女平等的社会氛围,是构建性别平等教育体系的必要条件。市妇联推动性别平等教育纳入市行政学院课程,组织市镇村三级领导干部学习男女平等基本国策,推动社会性别意识纳入决策主流。首次将性别平等纳入全市宣传工作者培训体系,开设《性别平等与宣传工作者责任》课程,提高媒体人员的性别视角和敏锐度。西区通过购买社工服务开展面向家长和孩子的涵盖性教育、安全教育和生命教育等内容的性别平等教育小组活动;南朗镇委托社工机构编排男女平等舞台剧“生男生女一样好”,利用校园大型活动、社区大舞台进行展演,提高群众的性别意识。
  3.引导家长踊跃参加。面向家庭开展性别平等教育,提高家长的性别平等意识,是构建性别平等教育体系的重要保障。市妇联制作播放《男女平等 和美中山》电视公益广告,并通过市镇两级电视台、各种户外荧屏、网站、微博、微信等形式宣传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将性别平等教育融入家庭教育公益课堂广泛宣传,倡导男性与女性共同承担家庭事务,平等参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家庭活动,每年举办家教讲座3000多场,惠及家长140万人次,有效提高家长的性别平等意识。柏苑小学、实验小学等试点学校还利用家长学校举办性别平等教育主题家长沙龙、性别平等展示活动。
  四、工作成效
  (一)建立具有中山特色的性别平等教育指导体系。中山市已在总结本土经验和吸纳外来经验的基础上,编制出《中山市中小学性别平等教育指导大纲》,并依托试点学校和带动镇区学校不断开发适合学生需求的教案设计和教学资源,为全市中小学开展性别平等教育工作明确理念、目标、原则、内容和方法。
  (二)符合中山实际的性别平等教育模式基本形成。通过不断的实践和尝试,中山已探索出立足学校、面向家庭、覆盖社会的性别平等教育模式,从学校、家庭、社会三个层面通过不同的方式和内容开展性别平等教育,引导教师、学生、家长和全社会民众树立性别平等意识,逐步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与中小学生价值观相衔接的性别平等教育体系。
  (三)成功打造性别平等教育示范学校和教学课程模板。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市华侨中学、中山中专、市实验小学、东区柏苑小学作为试点学校,在女生教育、性别平等教育上大胆实践,尤其在师资培训、课程设计、教材编写、教学实践上积累了较好的经验,并开发了专题课、融合课的样板课程,为全市中小学开展性别平等教育打造可复制推广的模版。
  (四)妇女儿童工作者、教师、学生、家长和社会公众的性别平等意识得到提高。在访谈和问卷调查过程中,100%的学生表示通过课堂教学更加了解男女生的性别差异,更加懂得尊重别人、包容别人、和谐共处。100%的妇女儿童工作者和教师表示个人的性别平等意识得到提高,教师更加注重在学科教学中渗透性别意识。95%的家长反映,通过参与家庭教育课程,更加了解男孩与女孩的生理和心理差异,掌握了因性施教的知识与技巧。各类媒体宣传和活动进一步促进提高全民性别平等意识目标的实现。
  五、存在问题
  (一)关于性别平等教育政策支撑的问题。目前我市以省试点工作为指引,投入财政专项经费,各试点学校倾斜经费和人力资源,将性别平等教育落实到位,但由于缺乏政策支撑,要实现全市中小学一并推进性别平等教育的难度仍然很大。建议加强顶层设计,从国家层面出台政策文件,将性别平等教育纳入教育领域的重要内容或考核目标长期开展。
  (二)关于性别平等教育内容把握的问题。在编写教学大纲和开设教学课程上,由于在国内相对缺乏参考模板,我们都是摸着石头过河,与教育部门和学校一同研讨和尝试,因此大纲里面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课程中的观点仍有待论证。
  (三)关于性别平等教育专家指导的问题。建议从国家或省的层面建立性别平等教育专家库,明确教学理念与内容,研发专项教材,为各地市开展性别平等教育提供师资培训、专业指导的支持。
  六、对策建议及工作计划
  (一)强化教师培训。举办性别平等教育专题培训班,分批对市、镇(区)试点学校的教育管理者和全体教师进行性别平等教育理论与实践培训,提高教育工作者的性别平等意识,克服性别刻板化的教学理念。试点学校通过会议、讲座、沙龙等开展教师全员培训,力争培训覆盖率达90%以上。
  (二)开发教学课程。各试点学校根据《中山市中小学性别平等教育指导大纲》开发专题课、融合课、实践课的样板课程、教学设计和教学资源,力争每所试点学校至少有3节不同目标内容的专题课、3个不同科目的融合课和1节实践课。市妇联、市教体局不定期组织观摩交流活动,促进试点学校之间的相互交流和教学研讨。
  (三)评估教学成效。市妇联协调教研室制作网上调查问卷,让各试点学校组织老师、学生和家长填写问卷,统计分析学生、教师、家长在接受性别平等教育前后的变化,从而评估教学效果。
  (四)完善指导大纲。召开大纲修订研讨会,听取试点学校和镇区的意见,邀请专家指导,并结合教学实践修改完善大纲内容,编印《中小学性别平等教育教师读本》和《中山市中小学性别平等教育教案集》,为全市中小学推进性别平等教育提供指引。
  (五)打造“三位一体”教育格局。各试点学校发挥家长学校的作用,将性别平等教育纳入家教课堂和家教沙龙,加强与社工的合作,丰富性别平等教育的内涵和形式,多形式、多渠道将性别平等教育融入家庭教育和社区教育,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性别平等教育模式。
  (六)加强国策宣传。市妇联抓住今年是男女平等基本国策颁布20周年的契机,启动主题宣传活动,通过主流媒体、报刊海报、性别平等舞台剧、网上论坛、沙龙讲座等形式,推动男女平等基本国策进机关、进校园、进企业、进农村、进社区,引导广大群众树立性别平等理念。(中山市妇儿工委办公室供稿)

广东省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 版权所有

粤ICP备13004965号

地址:广州市中山一路梅花村3号 邮编 :5100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