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首页 > 调查研究
遏制青少年暴力我们该做些什么
来源:本网 日期:2015-01-30 00:02:21

    一项问卷调查显示,18.5%的小学生和35%的中学生回答身边发生过暴力事件8%的小学生和6%的中学生回答多次发生3%的小学生和4%的中学生回答经常发生51%的中学生对暴力事件表示深恶痛绝,但是也有3%的小学生和2%的中学生认为暴力事件很酷

    如今有些孩子,火气特别大,遇到一点小事,和同伴、同学发生一点小摩擦,就会招呼上几名同伙,与对方大打出手,甚至动了刀子,全然没有君子动口不动手的风范。如何帮助孩子学会说理,以和平的方式解决矛盾,是家长、学校和全社会共同面临的一个课题。

中学生暴力事件频发

    据媒体报道,去年122日,江西省赣州市某中学一名13岁的男生因与同学发生纠纷斗殴,被对方用尖刀刺伤左侧脸部并深入颈部。家长只好将孩子带刀连夜跨省奔波600多公里送到广州一家医院,最后在多名专家的努力下成功取出入体15厘米的折刀,挽救了孩子的生命。

    而就在此前几天,四川省达州市西圣寺路上突然响起几声砍死他的喊声,一群少年手持刀具追撵少年李某。据悉,当日该市某中学放学后,李某在餐馆内与人发生争执,被七八名同龄男孩持刀追砍,并在校门外的大街上被砍倒不治身亡。

    前不久,一则山西省娄烦县四名女生殴打一名女生的视频在网上流传。短短4分钟内,一位女孩被年纪相仿的另外4名女孩疯狂掌掴,谩骂声、嬉笑声和哭求声混杂在一起。另外还有一名男孩鼓动暴力,一名男孩拍摄视频。据了解,这是一起因早恋引发的暴力冲突,而女孩被殴打也不是第一次,但始终没敢向家长诉说。直到视频在网络传播,家长才知道真相。

青少年暴力事件还不止这些:去年11月,湖南省15名学生因值日打扫问题发生纠纷,一名同学被围殴;去年10月,江苏省连云港市一名初二女生遭同学扒掉上衣群殴、黑龙江一名住校女中学生在半夜被7名同学殴打致昏迷等。

    值得注意的是,不少暴力事件不仅是伤及受害人的身体,而且还将暴力视频上传到网络,给受害人造成精神伤害。

    近日,福建省集美大学心理健康协会对中小学生所做的一项问卷调查显示,18.5%的小学生和35%的中学生回答身边发生过暴力事件8%的小学生和6%的中学生回答多次发生3%的小学生和4%的中学生回答经常发生51%的中学生对暴力事件表示深恶痛绝,但是也有3%的小学生和2%的中学生认为暴力事件很酷

    花季少年何以热衷暴力

    暴力是情绪失控的集中反映,也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恶性关系的体现。这既是一些学生自我修为的缺失,更是家庭教育与社会环境的折射。

    家庭教育的缺位是造成少年暴力事件频发的一个重要原因。一方面,现在的中小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家长对其娇生惯养,部分孩子形成了自私、冷酷的性格。另一方面,很多家长又忙于工作和生计,忽略了与孩子的沟通和交流,或者不理睬孩子的情感需要,以致使孩子把自己的秘密藏起来,比如被传上视频中的那位女孩,多次被殴打也不敢告诉父母。

家庭环境也对孩子是否会形成暴力倾向有一定的关系。孩子对待他人是以温和礼貌还是粗鲁无礼的方式,取决于从小他们如何被对待。

    心理学研究发现,暴力的根源与一个人的童年经历有着密切的关系,在于家长的行为处事方式。孩子的很多行为是靠模仿的,而他们模仿的最初对象就是父母及其他家庭成员。如果家庭不和睦,父母在孩子面前经常吵架、打架或者冷战;父母心情不好的时候不自觉地朝孩子身上撒气,并责怪孩子不懂事;为了让孩子学业有成,父母施加压力,甚至不惜对孩子讽刺、挖苦、羞辱……这些其实都是在对孩子实行暴力,使孩子无法体会到自我的价值与被尊重的感觉。这种畸形心理发展往往导致恶性循环,并在孩子心中埋下一颗仇恨的种子。当他们遇到麻烦,不知道如何表达自己的意见,不知道采取怎样的方式解决矛盾,不得不寻找另一个出口去发泄,于是就开始模仿了家长的处事方式——以暴力的形式解决。

    少年的暴力行为不是偶然的,每一个残酷的行为,不论多么残忍和令人震惊,都可以追索到凶手的过去,那一刻往往连接着施暴者根本意识不到的童年伤心史。

    有效预防 远离暴力

    预防少年暴力行为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一个人的人格形成和行为规范是从小养成的。如果从幼儿时期就过多地沾染暴力文化,形成对暴力的麻木;或是家长过度溺爱或打骂,形成骄纵或暴力人格,到青春期时一旦有实施暴力的能力和诱因,就很可能付诸实施。所以防范青少年暴力行为,必须从幼年做起,预防得越早,效果越好。

    具体说来,家长要营造和谐的家庭环境,从我做起,提高自身的素养,凡事商量、相互关爱;借助日常生活的小事,传递真善美的价值观,在孩子心中植入正确的是非观念和对错的评判标准。通过言传身教,教孩子学会如何控制情绪,学会表达自己的意愿、学会以理服人,摒弃打骂、体罚等粗暴教育方式,为预防孩子的暴力行为把好第一关。同时,尽量避免因家庭变故、生活环境急剧改变,诱发青少年暴力行为的发生。

    家长以发现的眼光看待孩子,多角度地挖掘孩子身上的闪光点,而不是只用学习一把尺子衡量,欣赏和肯定、平等沟通,允许他们犯错,使孩子在充满肯定与鼓励、彼此信赖的环境中健康成长。如此,他们才会远离暴力行为。(来源:中国妇女报)

 

 

广东省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 版权所有

粤ICP备13004965号

地址:广州市中山一路梅花村3号 邮编 :5100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