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首页 > 调查研究
提高妇女儿童健康水平的调研报告
来源:本网 日期:2013-09-30 20:03:53

  在接到省妇儿工委《2009年实施广东省妇女儿童发展规划重点问题调研计划》的调研任务后,我厅领导高度重视,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全面部署落实任务,成立了由彭炜副厅长任组长,相关业务处室处领导及相关领域的专家为成员的调研小组,分农村地区孕产妇和儿童两个保健管理、农村地区妇女病普查、出生缺陷预防三个专题,多次深入各级妇幼保健机构和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基层医疗卫生单位,对我省妇女儿童发展规划重点健康问题进行调研;同时充分发挥专家的作用,对各类指标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分析。现将情况报告于下。 
  一、两个规划的健康指标总体进展良好
  2008年,广东省妇女儿童发展规划重点监测的健康相关的定量指标17项,婴儿死亡率等13个核心健康指标已提前达标,达标率为76.47%。全省孕产妇死亡率、婴儿死亡率、五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分别下降至16.96/10万、5.3‰、6.51‰,妇女儿童主要健康指标,已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1.采取综合措施,降低孕产妇死亡率
  一是加强农村产科人员能力建设。采取“送下去,请上来”的培训模式,提高农村医务人员救治水平,缩小城乡医疗保健差距,促进城乡医疗保健平衡发展。2008年,组织30多名产科专家到农村现场指导和蹲点服务,大力推广“产后出血”、“羊水栓塞”、“妊娠合并高血压”、“子痫”、“出生窒息防治”等五项产科急救技术,组织“降消项目”17个县的51名农村产科骨干免费到11所省级师资单位进修,提高了基层产科危重病症的救治能力。二是加强围产期保健,强化产科质量管理。各级医疗保健机构切实提高孕产妇系统管理内在质量,及时建册,定期进行产前检查,认真筛查高危孕产妇,做好孕期高危监护,积极纠正、治疗孕期并发症,严格执行孕产妇分级管理,按照高危评分结果,逐级转诊,保证所有有危险因素的孕产妇住院分娩,建立危重孕产妇抢救绿色通道。落实孕产妇死亡评审制度,加强产科建设,提高产科质量。2008年全省孕产妇产前医学检查率为92%,孕产妇系统管理率为81.83%。三是加强政策引导,推广住院分娩。完善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服务体系,加强县乡两级医疗保健机构产科建设,积极稳妥地转变接生员职能,引导孕产妇到有资质的医疗保健机构住院分娩,坚决打击各种非法接生行为,探索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补助政策试点,通过“降消”项目,救治贫困孕产妇。2008年全省住院分娩率达到93.82%,非住院分娩中新法接生率达94.59%;农村住院分娩率91.25%,全省农村高危孕产妇住院分娩近年一直保持在99%以上。四是积极向流动人口孕产妇提供保健服务。加大工作力度使流动人口中的育龄妇女享有与户籍育龄妇女同等的生殖保健和计划生育服务。把流动人口孕产妇儿童保健纳入本地妇女儿童保健范围。
  2.开展妇科病普查普治工作,提高妇女生殖健康水平
  依托医疗保健机构的妇科病普查普治网络,妇女常见病普查普治惠及范围不断扩大。2008年,全省卫生机构为480多万育龄妇女进行妇科病普查,普查率为30.74%,较2007年增加了58.7%,检出疾病113万人次,疾病检出率为23.61%。其中宫颈炎518069例、阴道炎345802例、尖锐湿疣1792例、乳腺癌833例、宫颈癌554例、卵巢癌130例,对检出妇科病的对象,实施了必要的医学指导与治疗。各级医疗保健机构积极落实计划生育职责,全年累计开展节育手术234.6万例。
  3.进一步加大对妇女艾滋病等性传播疾病的防治
  我省不断完善政府组织领导、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共同参与的防治机制,加强艾滋病防治知识的宣传教育,加大疫情监测力度,继续推进高危行为干预和流动人口防治工作,落实“四免一关怀”政策,坚决遏制艾滋病蔓延的势头。2008年全省报告艾滋病病毒感染例数4800例,女性感染者1145例,艾滋病综合防控工作扎实推进。2008年,我省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试点工作机制进一步完善。中央补助地方项目经费478万元,项目地区扩展到7个市,较好地落实了相关工作。深圳、台山、阳东等项目地区的孕产妇筛查率均超过96%,为及时采取母婴阻断措施提供了机会;在经济条件较好的珠三角地区,免费HIV检测已纳入到常规的婚检项目;深圳市、佛山市在全市范围开展预防梅毒、艾滋病母婴传播工作,免费为孕产妇提供抗体检测与咨询服务,体现了政府在公共卫生服务中的主导作用。
  4.采取综合措施提高出生人口素质
  一是推进婚前保健工作。在强制婚检取消,婚检率大幅下滑的新形势下,我省各地采取积极措施,应对新形势。珠江三角洲各地市已基本建立了免费婚检制度,佛山市顺德区还开创了包含孕检和新生儿疾病筛查在内的服务模式,由区政府承担了妇幼保健领域的公共卫生管理职能;珠海市将免费服务从婚检拓展到孕期检查,率先将流动人口也纳入政策补助范畴。各婚检机构也加强自律,规范婚检项目,明确必检项目和自选项目;加强服务意识的教育与培训,改善服务态度,提高群众对婚检工作的满意度;尊重群众的知情权、选择权及隐私权,切实保障群众婚检的权益;加强婚检服务的质量控制,提高服务水平。自2006年起我省婚检率逐步提高,2008年全省为11万名适龄男女进行了婚检,婚检率上升至8.6%,其中,城市地区为11.68%,农村为0.46%。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升幅较大,2008年该地区平均婚检率达到21.34%,最高的佛山市高明区达到56.58%。全省检出患病人数2.3万,疾病检出率达到20.96%。
  二是依法对产前诊断和新生儿疾病筛查技术实行准入管理。贯彻落实《产前诊断技术管理办法》及实施细则、《新生儿疾病筛查技术规范》,指导各地制定技术发展规划,推动产前诊断和新生儿疾病筛查工作的开展,初步建立了产前诊断、新生儿疾病筛查服务体系框架。2008年全省产前筛查胎儿313274例,其中筛查异常胎儿16644例;产前诊断胎儿89841例,诊断异常胎儿5204例;产前诊断后终止妊娠1913例,预防了重症缺陷儿的出生。2008年为86.8万例新生儿进行了代谢性疾病筛查,筛查率为56.8%;为43.4万例新生儿进行了听力筛查,筛查率为28.4%;为36617名新生儿进行了听力检测,检测发现1895例阳性病例。对筛查出的20名苯丙酮尿症和418名甲状腺功能低下的患儿实施了免费治疗,有效地预防了残疾的发生。
  三是广泛开展规范化孕期健康教育。2008年全省104个妇幼保健机构举办的孕妇学校共提供203999人次的孕期健康教育服务,增强了孕妇的自我保健意识,提高了出生人口素质,为科学孕育下一代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四是进一步加强和规范出生缺陷监测工作。2008对全省出生缺陷监测点进行了质量控制,对相关人员进行了省级培训,进一步规范了监测和报告工作。  

        5.降低儿童死亡率,新生儿破伤风进一步得到控制
  2008年婴儿死亡率与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分别为5.3‰和6.51‰,继续保持下降趋势,城市与农村之间差别进一步减小。
  全省建有1500余家新生儿破伤风主动监测医院。2008年全省常住人口新生儿破伤风发病率为0.08‰,无高于1‰的县。大力扶持降消项目山区县,配备了新生儿窒息复苏设备400套,为新增项目县配备了电脑投影仪等教学培训设备,开展了全面的培训工作。
  6.加强集体儿童管理
  加强儿童保健系统管理。2008年全省7岁以下儿童保健管理率为85.51%。全省妇幼保健机构对10875家托幼机构进行了卫生保健制度指导,托幼机构卫生管理率达到86.13%;将71249名体弱儿纳入保健管理,体弱儿管理率达到96.87%。探索将计划免疫规范化门诊与儿童保健门诊集中设立,为散居儿童提供便利的一站式服务。
  7.规范儿童免疫规划管理
  一是加大免疫规划经费投入。2008年,省财政投入7000万元专项经费,用于加强预防接种冷链设备建设、麻疹和脊灰疫苗强化免疫、预防接种工作经费补助等。二是加强预防接种规范化门诊建设。截至2008年年底,全省累计建设预防接种规范化门诊2409个,其中规范门诊1864个,示范门诊185个,已完成总计划的92.26%。三是加强免疫预防接种,疫苗可预防传染病得到有效控制。自2004年以来,全省儿童卡介苗、脊灰、百白破、白破、麻疹、乙肝、乙脑等免疫规划疫苗的免疫接种率均达到90%以上。
  8.改善儿童营养状况
  伴随经济持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爱婴行动不断深入,儿童营养状况不断改善,2008年我省5岁以下儿童中重度营养不良患病率1.48%,提前实现规划提出的2010年目标。主要做法是加强孕产妇保健管理,减少低出生体重发生。大力推动母乳喂养和婴儿辅食添加指导。2008年婴儿母乳喂养率为92.02%。加强营养教育。各级医疗保健机构通过门诊咨询、家长学校、网络宣传等途径,提高儿童家长及相关人员的营养知识,改善儿童的膳食状况和饮食习惯,预防缺铁性贫血等营养性疾病。提高居民合格碘盐食用率。2008年,居民合格碘盐食用率达90.05%,提前实现规划提出的2010年目标。
  9.加强儿童心理健康服务
  2004年以来,儿童心理保健技术不断在全省推广,目前已经初步形成了以中大公共卫生学院和中大附属三院为主,全省14间妇幼保健机构的儿童心理保健示范门诊为基础的试点基地,广东省妇幼安康工程将儿童行为和发育障碍的干预工作纳入其中,加强了人员培训和服务网络建设。 
  二、依法加强监管,妇幼保健服务体系不断健全 
  2008年,全省各地贯彻落实《母婴保健法》,依法加强了母婴保健专项技术的监督管理。根据卫生部《产前诊断技术管理办法》、《新生儿疾病筛查管理办法》及我省的实施细则,全省有28家医疗保健单位获得产前诊断和新生儿疾病筛查技术服务许可,初步建立了产前诊断、新生儿疾病筛查服务体系框架。各地依法加强了对婚前医学检查、助产技术、终止妊娠、结扎等母婴保健专项技术以及出生医学证明等证件的管理力度,严禁医疗保健机构非法鉴定胎儿性别和选择性别的人工终止妊娠等违法行为,查处多起违法违规事件,进一步规范了医疗保健机构执业行为。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政府对妇幼卫生的投入力度的增加,近年来我省妇幼卫生体系建设得到了快速发展。2008年,我省安排1200万元用于农村妇幼保健机构的建设,重点支持欠发达地区妇幼保健机构基础建设和基本设备配置,机构服务环境和服务能力得到改善;安排1亿元用于乡镇卫生院建设,重点改善乡镇卫生院的产、儿科条件和设施;安排1.6亿元补助欠发达地区乡村医生,并加强了农村妇幼保健工作的指导。农村妇幼保健机构建设专项的绩效评价连续两年获得良好的评定。安排了7700万元用于经济欠发达地区的134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规范化建设,为落实城市社区妇幼保健服务奠定了基础。建立健全了妇幼保健例会制度、孕产妇及围产儿死亡评审制度、卫生工作检查考评制度、高危孕产妇管理、孕产妇三级转诊、妇幼保健信息管理、产科质量检查等工作制度,省、市、县妇幼保健机构与镇、村妇幼保健组织建立起网络联系,完善了科学管理机制,规范了妇幼保健技术服务。目前,全省各级妇幼保健机构共126间,拥有床位数11244张,卫生人员23257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18985人,占总人员的81.6%;全省卫生院共82062个,其妇幼保健人员5809人;全省行政村共21637个,拥有村妇幼保健人员15258人,其中村保健员13707人,家庭接生员1021人。
  三、存在的问题
  1.关于孕产妇和儿童两个保健管理
  2008年孕产妇管理率、儿童保健管理率分别为92%、85.51%,离2010年妇女儿童发展规划目标值(>95%)有一定的差距。在在城乡、地域分布上,两个管理均存在着城市地区高于农村地区、珠三角地区高于欠发达地区的状况。以差距较大的儿童保健管理率来看,2008年全省7岁以下儿童保健管理率为85.51%,较2007年下降了0.95%,其中珠三角91.64%、山区县85.47%、东翼87.76%、西翼72.59%。
  分析原因,农村地区、欠发达地区的两个管理存在“意识不强”、“供给不足”、“享受不均”的问题。一是农村人口中妇幼保健意识相对淡薄、经济基础欠缺,利用妇幼保健服务的意识及能力不足;许多省内异地分娩的产妇和儿童,往往是只进行产检和儿保,不建卡或不按要求交回管理卡册,影响了信息统计。二是欠发达地区政府财力有限,对妇幼保健服务的供方与需方的补助均不足,制约了妇幼卫生事业的发展;“以医养防”或片面追求医疗效益的现象普遍存在,影响妇幼保健人员主动服务的积极性。三是妇幼卫生资源配置不合理,优质的妇幼卫生资源多集中在相对发达地区和城市,农村地区的设备设施、服务条件、人员能力、保健技术、公共卫生项目的开展方面都与城市地区存在差异,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妇幼保健工作基础更为薄弱。四是医疗保障制度不健全,农村地区、流动人口和弱势群体享有的医疗保障水平仍较低;大部分地区新农合制度没有将产前检查、儿童保健门诊费用纳入报销范围,制约了孕产妇儿童保健管理率的提高。五是村级接生员转为保健员后,其劳务报酬问题一直未得到合理解决,村级妇幼卫生工作无人具体落实,造成农村妇幼保健网网底不牢,功能弱化。另外,计划外生育现象在各地仍然存在,这部分人群逃避接受孕产期保健管理,也给两个管理工作带来了困难。
  2.关于妇女病普查
  2008年全省妇女病普查率为30.74%,珠三角、山区县、东翼、西翼妇女病普查率分别为31.51%、37.58%、28.59%和10.92%,存在着地域的明显差异,东西两翼妇女病普查率明显低于珠三角及山区县,其妇女病普查工作有待进一步加强。
  究其原因,除上述的财政支持、服务能力、保健意识、保障水平外,还存在普查时限的问题,目前机关事业单位的干部和职工的健康检查为每2到3年一次,企业根据情况自定,但也达不到每年1次。此外,农村妇女的检查缺少政策和经费的保障,完全靠其自身对健康的关注和需求。以此推算,我省每年的普查率应该在30~50%之间。加上部分地区计划生育部门的相关信息没有汇总到卫生部门,在统计数据上也存在缺失。
  3.关于婚前医学检查与出生缺陷监测
  近年来,我省出生缺陷发生率呈上升趋势,2008年全省出生缺陷发生率284.2/万,严重影响出生人口素质。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一是检测水平不断提高。制定2001至2010年规划时,出生缺陷的诊断主要以肉眼诊断为主,随着医学的进展,B超诊断、生化诊断、染色体诊断等技术不断应用于产前诊断、新生儿诊断领域,出生缺陷的检测手段不断完善。二是出生缺陷的漏报减少。近年来,我们加强了对出生缺陷监测单位的质量控制工作,加强了漏报调查,保证了数据的质量。三是出生缺陷监测病种增加。代谢性疾病自2007年起纳入出生缺陷监测范畴,随着新生儿疾病筛查覆盖率的提高,该类疾病的发生率有可能继续增多。四是工业化进程加快,育龄人群有毒有害物质接触的机会增加。据监测资料显示,出生缺陷患儿的母亲孕早期有毒有害物质接触比例较高,由此引起的出生缺陷将会维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五是出生缺陷干预措施还不到位。三级预防机制不完善,婚检率持续低下,产前诊断及新生儿疾病筛查未普及。这与群众对出生缺陷的认识不足,相关干预措施的宣传和投入不足有着密切的关系。
  婚检率低的主要原因,是2003年新的《婚姻登记条例》实施后,婚前医学检查不再作为婚姻登记的必要条件,婚检没有了强制性和约束力。同时,政府在婚检上的财政投入、协调机制不足,加上医疗保健机构的健康教育、服务意识、服务水平等不足。我们在调查中也发现,婚检费用(约80~200元/每对新人)并不是婚检率下降的主要原因。群众对婚检的重要性、必要性的认识不足,减少麻烦的思想比较突出,即使在免费婚检的地区,仍有部分人群不愿参加婚检。

        四、政策性建议
  1.坚持均等化方向
  推进医疗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是新医改的亮点,也是全面贯彻预防为主的卫生工作方针,促进健康公平的重要举措。长期以来,我省城乡和区域之间妇幼卫生资源、卫生服务质量、水平和可及性的差距在不断扩大。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坚持均等化发展方向,从根本上统筹城乡妇幼卫生资源配置,大力推进适宜技术,引导人才向农村和社区流动,加强欠发达地区、农村和社区妇幼卫生保健服务。
  2.强化政府主导责任
  加强农村妇幼卫生工作是各级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重要职责,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各级政府要增强责任意识,提高认识,将农村地区的妇幼卫生工作列入本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以部署,加强领导,加大财政保证力度,落实好各项惠民政策,提高农村地区妇女儿童的医疗保障及健康水平。
  3.加强财政投入保障
  公共卫生服务是政府应当承担的责任,也是公共财政安排的重点。要依法建立稳定的妇幼保健财政投入机制,设立母婴保健专项经费,解决妇幼保健机构的人员编制与待遇问题。要统筹兼顾农村妇女儿童的健康需求,增加农村卫生投入,加快改变农村妇幼卫生基础设施和服务资源短缺的状况,尤其要加大边远贫困地区、民族地区农村的妇幼卫生投入,促进不同地区农村妇幼保健均衡发展。各地应给予妇幼公共卫生项目必要的投入,保证公共卫生项目顺利进行。
  4.完善妇幼保健网络体系建设
  完善妇幼保健三级网络,发挥妇幼卫生专业服务体系的技术指导、信息管理的作用,并同时加强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的建设,夯实基层妇幼保健基础,强化网底功能。县级以上妇幼保健机构要切实发挥三级网的行业指导作用,为当地妇幼卫生事业提供技术支持和信息支持;乡(镇)卫生机构作为农村妇幼卫生工作的基础和主要力量,要承担起妇女保健、儿童保健、计划生育等生殖健康相关服务以及妇幼卫生基础信息收集等职责;村卫生机构作为全省妇幼保健网络的网底,要有乡村医生负责妇幼卫生工作,积极解决农村接生员、母婴保健员的待遇问题。城市妇幼保健机构要加强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业务指导、技术支持和分工协作,为社区居民以及流动人口提供安全、有效、方便、经济的妇幼卫生服务。
  5.注重工作模式的创新
  近年来,各地卫生行政部门结合当地实际,积极探索,勇于实践,创造了富于本地特色的妇幼卫生工作经验,如台山采用广泛发动、集中体检的方式和湛江推行儿童保健与计划免疫一站式服务的方式,提高儿童保健管理率;珠海利用免费孕检,补助流动人口的方式加强孕产妇管理;顺德开创政府购买预防出生缺陷服务包(孕检和新生儿疾病筛查)的方式,减少出生缺陷的发生;广州越秀区采用主动派驻婚姻登记处提供一站式服务的方式加强婚前医学检查;东莞市将生育保险扩大到农村和流动人口,提高住院分娩率;梅县利用中国初级卫生保健基金会健康扶贫工程委员会的捐赠设备,由县政府组织布置全县妇女病免费普查和补助普治工作,提高妇女病普查覆盖率等。各地卫生行政部门要积极借鉴其他地区的经验,加强学习交流,不断更新观念,认真研究本地妇女儿童健康的影响因素,分析本地妇女儿童发展规划重、难点问题的原因及对策,根据本辖区的实际,积极探索新的工作模式,认真总结经验,完善政策措施,巩固工作成果,积极推动我省妇幼保健工作的制度创新,逐步形成维护妇女儿童健康发展的长效机制。
  6.全面实施妇幼安康工程
  “广东省妇幼安康工程”是我省卫生系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国务院《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和广东省妇女儿童发展规划的重要举措,是发展我省妇幼卫生事业的重要抓手,是一项长期、复杂和艰巨的社会系统工程。它以农村为重点地区,以贫困流动人口为重点人群,以消除严重影响妇女儿童生命安全和身心健康的因素为重点工作,结合本地区妇女儿童发展规划重点难点问题,为各地提供一个工作的平台,探索一种新的工作模式。要求各地因地制宜地采取行之有效的防治措施,以不断完善妇女儿童健康的保障政策和工作机制,切实抓好体系建设,健全妇幼保健公共卫生服务网络,强化妇幼卫生保健职能,提高妇幼保健服务能力,切实解决各地妇女儿童健康面临的突出问题,提高我省妇女儿童健康水平。
  7.落实医改政策,推进基本和重大公共卫生项目的实施
  在新一轮的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中,已将妇幼保健服务体系建设纳入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之中;为3岁以下婴幼儿做生长发育检查、为孕产妇做产前检查和产后访视等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免费向城乡居民提供;同时农村妇女住院分娩、农村妇女孕前和孕早期补服叶酸、农村妇女乳腺癌和宫颈癌筛查等项目已列入国家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相关经费也将纳入各级政府的财政预算,将有效解决孕产妇和儿童两个保健管理、妇科病普查的问题。各地卫生行政部门要落实保健与临床相结合的工作方针,利用妇幼安康工程提供的工作平台,把推进基本和重大公共卫生项目的实施与解决妇女儿童发展规划重难点问题结合起来,争取当地政府的相关政策,将保健项目纳入政府财政预算,将妇幼保健服务公平地落实在农村和城市社区。
  

  (广东省卫生厅课题组)
  
  
  
  
  
  
  
  
  
  
  
  

广东省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 版权所有

粤ICP备13004965号

地址:广州市中山一路梅花村3号 邮编 :5100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