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手机版

首页 > 纲要规划 > 各市规划 > 中山

中山市1996-2000年儿童发展规划

来源:本网 时间:2025-07-16

中山市1996-2000年儿童发展规划

  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今天的儿童是二十一世纪的主人。根据我市儿童发展的现状和现代化建设发展的需要,确保国务院《九十年代中国儿童发展规划纲要》的贯彻落实,以促进新一代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特制定我市1996-2000年儿童发展规划(简称“九五”规划)。

  一、概况

  在改革开放的实践中,我市各级党委和政府进一步增强了对儿童工作战略意义的认识,加强了对儿童工作的领导,全社会“爱护儿童,教育儿童,为儿童作表率,为儿童做好事”的公民意识不断增强,儿童工作也得到了全面健康发展。1994年婴儿死亡率为12.2‰,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为17.1‰,孕产妇死亡率为15.1/10万;儿童四苗接种率达98%,连续四年未发生脊髓灰质炎;儿童的健康营养状况明显改善,出生缺陷儿发生率8‰,低出生体重儿发生率4.8%,龋齿病患病率40.3%,缺铁性贫血患病率10.0%。上述指标达到全国纲要目标和逐年下降的要求。妇幼卫生三级保健网络不断巩固和提高,农村医院达到“一无三配套”标准。积极开展创建“爱婴医院”和“爱婴市”活动并取得显著成绩。全市已有16所医院被国家评为“爱婴医院”,为妇幼卫生事业及保护、促进和支持母乳喂养活动做出贡献,1994年受到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国家卫生部和省卫生厅的表彰奖励,并成为全国、全省创建爱婴医院成绩突出单位。教育事业发展迅速,全市有小学389所,在校学生14.4万人,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9.98%;独立初中73所,在校学生5.7万人,幼儿园278所,学前班485个,3-6周岁儿童入幼率达83.5%,其中学前一年入幼率99.9%。完成了高标准扫盲任务,全市青壮年文盲率下降到0.01‰,经省验收被评为扫除青壮年文盲市。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育人机制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加强了儿童社区活动场所建设,大力普及家庭教育科学知识,家长受教育率75%。儿童生活用品的研制、生产也有较大的发展。

  但应该同时看到,我市儿童发展仍不平衡。儿童教育、卫生保健与实际需要仍有较大的差距。农村儿童活动场所简陋,儿童保健网点基本设施落后,托幼保健人员素质有待提高,儿童生活用品还未能满足需要。

  二、主要目标

  (一)围产儿死亡率、婴儿死亡率、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分别下降到8‰、10‰和14‰以下。

  (二)孕产妇死亡率下降至20/10万以下。

  (三)提高母乳喂养率,2000年全市4-6个月婴儿纯母乳喂养率达到85%以上;五岁以下儿童中度和重度营养不良患病年降至最低水平。

  (四)改善水源与水质,到2000年全市自来水普及率100%,“卫生厕所”普及率90%以上,三格无害厕所达70%,垃圾、粪便、生活污水无害化处理率达80%以上。

  (五)大幅度减少残疾儿童出生率,促进残疾儿童的康复与发展;大力改善福利机构设施与条件,强化其供养、教育、康复的功能,提高服务水平,使90%的残疾儿童得到康复或矫治。

  (六)巩固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成果,力争1997年普及高中教育;1998年基本普及学前三年教育。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9.99%,小学巩固率100%,大力发展特殊教育,听力、视力和智力残疾儿童少年初等教育入学率达90%。

  (七)各镇区都建有一种以上儿童校外活动场所。使90%的儿童家长不同程度地掌握保育、教育儿童知识。加强中小学的法制教育,使中小学生违法犯罪率控制在零。

  (八)大力发展扫盲后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提高文化和技术素质,以适应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九)为儿童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开发生产优质的儿童生活用品。

  (十)贯彻执行国家颁布的保护儿童合法权益的法规,完善相应的地方立法,健全有关的执法机构和队伍。

  三、对策与措施

  (一)人口、计划生育

  1.贯彻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的基本国策。2000年全市人口自然增长控制在10.04‰以内。

  2.加强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工作的管理,提高计划生育服务水平。提供安全、有效的节育技术指导和服务;提高计划生育手术质量,手术并发症发生率控制在10/万以下;广泛宣传优生、优育和节育知识。

  3.认真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母婴保健法》,普遍推广婚姻保健、母婴保健、婚前检查,建立优生咨询网络,继续保持高水平的婚前检查率,提高婚检质量和母婴保健水平。到2000年镇中心医院以上医院应有优生咨询门诊和遗传实验室,开展产前诊断,产前出生缺陷儿发生率降低到6‰以下,到2000年产前诊断、产前疾病筛查实现标准化管理。

  (二)妇幼保健

  1.进一步加强政府对妇幼卫生工作的领导,增加经费入,妇幼卫生经费占卫生事业经费的比例逐年有所增加,制定有关优惠政策,加强妇幼卫生的发展速度。

  2.加强妇幼保健,卫生防疫三级网络的建设,根据中山市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合理利用卫生资源。强化对妇幼保健人员的培训和管理,提高女乡医的素质,妥善解决镇区医院、村卫生站妇幼人员编制、设备及经费。

  3.落实《广东省孕产妇系统保健管理规范》,新法接生率达到100%,住院分娩率达95%以上,高危监护住院分娩率达98%,孕产妇死亡率降至20/10万以下,消灭新生儿破伤风。

  4.全市推行妇幼保健保偿制,提高两个系统管理率,降低孕产妇、婴儿和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7岁以下儿童和孕产妇保健保偿覆盖率2000年分别达到90%、95%,入保率分别达到85%、90%以上,婴儿死亡率和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分别降到10‰和14‰。

  5.大力开展母乳喂养宣传,积极创建“爱婴医院”和“爱婴市”。严格执行《国际母乳代乳品销售守则》,创造母乳喂养的社会环境。住院期间纯母乳喂养率达90%以上,4-6个月婴儿纯母乳喂养2000年达到85%以上。开发优质幼儿营养食品与学龄儿童配餐食品,加强儿童食品监督、监测工作,消除中、重度营养不良。

  6.保持高水平的计划免疫覆盖率、儿童“四苗”单苗接种率达98%以上,巩固消灭脊髓灰质炎的成果,加强监测、控制脊髓灰质炎野病毒从境外传入。

  7.到2000年,使95%以上小儿急性呼吸道感染、腹泻实行病案管理及临床管理。加强儿童缺碘防治工作,消除儿童碘缺乏症和维生素A缺乏症。

  (三)生活与环境质量

  1.改善水质和水源,妥善解决散居人群的生活用水,自来水普及率达100%。

  2.大力宣传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和水利部《关于农村人畜饮水工作暂行规定》,加强水源保护,防止水质污染。

  3.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努力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城市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0%,生活污水无害化处理年达到70%,农村卫生厕所和粪便无害处理率分别达到90%和70%。

  4.保护生活与生态环境,大力开展植树造林,绿化美化环境,使人均绿化面积达到国家水平。

  (四)基础教育

  1.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深入改革,积极探索,初步建立一个以提高公民素质为宗旨,全面提高教育质量,面向全体学生,面向二十一世纪的基础教育新格局。

  2.继续完善基础教育的地方负责,分级办学,分级管理的体制,调动社会力量,多形式,多层次,多渠道集资兴办各级各类学校(园),建立以政府办学为主,社会参与办学的有效机制,多渠道增加教育经费的投入。

  3.进一步完善学校内部“两聘两制一包一奖”的管理体制,大胆引进竞争和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学校教职工的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

  4.继续在巩固提高义务教育成果的同时,创造条件,力争1997年普及高中教育,大力发展高等教育。继续办好成人教育中心和乡镇成人技术学校,建立健全三级成人教育网络

  5.积极发展学前教育,坚持动员社会力量,多渠道、多形式发展幼儿教育的方针。以发展幼儿园为主,逐步取消小学学前班,到本世纪未,3-6周岁幼儿入幼率达95%以上。

  6.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认真宣传贯彻《教师法》,做好教师学历培训和继续教育工作,按小教师大专本科化的要求,到2000年95%的小学教师和90%以上初中教师学历达到国家规定的学历,其中小学教师60%以上具有大专学历,60%以上初中教师具有大学本科学历。

  7.加强校舍和教育设施建设,深化学校创“四优”活动,“四优”达标学校达60%。充实教学仪器,图书和电教设备使95%以上的学校达到国家教委一类标准,到2000年,争取4%学校达到省一级学校标准,12%学校达到市一级学校标准。

  8.加强学校少先队和共青团工作,使中小学建队率,小学适龄儿童入队率和中小学校大中队辅导员配备率分别达到100%。加强德育,开展丰富多彩的爱国主义、社会主义和集体主义教育,在校学生犯罪率控制在零。

  9.加强对教育工作的领导。各级政府建立目标责任制,逐级签订责任书,并把完成发展教育目标任务作为考核领导干部政绩的重要内容。

  (五)社区、家庭保障

  1.发展社区教育,建立家庭,社会、学校三结合的教育体系,促进教育社会化、社会教育化,为儿童创建良好的社会外部环境。

  2.加强儿童校外教育、科技、文化、体育、娱乐等活动场所的建设。把儿童活动场所纳入城市建设规划,并逐步提高管理水平,师资水平和社会效益。

  3.以“三优”为内容,提高家长素质,优化家庭育人环境。要把家庭教育作为社区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纳入精神文明建设中。并充分利用大众宣传媒介和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家庭教育的宣传、咨询、服务工作,使家长受教育率98%。培训家庭教育骨干队伍,开展家庭教育调查研究工作,提高全市家庭教育水平。

  4.积极开展少儿文艺科技教育活动,努力兴办镇(区)少儿科技文艺活动设施。继续办好《香山报》征文活动,坚持办好两年一届的全市“少儿艺术花会”,各镇区每年举办1-2次少儿文艺、体育活动形成制度化。广播、电视要增加少儿节目,严禁有损少年儿童心身健康的书刊、音像制品。

  5.积极开发生产优质儿童生活用品,加强儿童商品供应,丰富儿童少年的物质生活。

  6.建立健全三级健康教育网络,开展形式多样的健康宣传教育活动,健康教育普及率达90%以上。

  7.发展社会保障体系,促进儿童健康发展,改善和增加市福利院服务设施;扩大市启智学校功能,增设语训中心,保障90%的残疾儿童接受教育。

  (六)儿童权益保障

  1.深入宣传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和《广东省少年保护条例》。

  2.切实执行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的《儿童权利公约》。

  3.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4.制定完善上述法律的实施办法,确保儿童权益不受侵害。

  四、领导与监测

  (一)儿童的生存、保护和发展是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和“八五”计划的重要内容,做好这项工作是各级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全市各镇区应根据《九十年代中国儿童发展规划纲要》和本《规划》的要求,制定本地区儿童发展“九五”规划。

  (二)实施本规划是一项综合的社会工程,需要全社会齐抓共管。市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协调有关部门,领导、组织监督规划的实施。有关职能部门和社会有关方面,要根据规划的要求和各自的职责范围,制定分级、分项、按年度(阶段)实行目标管理的具体实施方案。

  (三)为确保本《规划》的实施,各级政府要拨出专项经费,保证必要的投入,同时采取多途径、多渠道筹措资金,解决经费不足,专项经营不得挪为它用。

  (四)建立健全监测评估机制,加强信息收集、整理、反馈与交流,建立一年一次检查审评制度。2000年市政府验收各有关部门和各镇区落实“九五”规划情况,隆重表彰一批对儿童工作的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

  (五)认真总结“三优工程”工作的成功经验,继续探索以社会为依托,综合社会力量,全面推进儿童发展的路子。结合实际,开展儿童发展科学研究,加强国际国内间的交流与合作。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