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光明区探索“科学城+儿童友好”新路径 “议”起“童”行 打造可感可及的“小确幸”
在“未来科学家计划”的活动中,孩子们满怀期待地踏入了深圳湾实验室。在这里,科学的神秘面纱被缓缓揭开,一颗颗梦想的种子也在孩子们心中悄然种下。
晨光初照,孩子们手持望远镜,沿着蜿蜒的小径,小心翼翼地穿梭在郁郁葱葱的林间。“科技·生态”观鸟科普研学活动将他们带入了大自然的怀抱,孩子们倾听鸟儿的啼鸣,感受着大自然的魅力。
在深圳市光明区,建设世界一流科学城的宏伟蓝图与儿童友好的温馨愿景正交织出一幅幅幸福成长的画卷。
近年来,光明区坚持立足于儿童成长需求,将儿童友好的理念逐步融入城市和社区更新行动中,积极探索“科学城+儿童友好”的新路径,在光明区第二届党代会第二次会议上明确提出“全面推进儿童友好城区建设”的战略目标,把儿童友好城区建设纳入区政府民生实事的重要任务之中,建成31个“妇女儿童之家”,打造省级、市级品牌项目21个,区级儿童友好示范基地26个,为儿童健康成长提供全方位保障。
顶层设计,绘就儿童友好城区新蓝图
出台《光明区建设儿童友好型城区行动计划(2022—2025年)》《光明区“童参与·向光鸣”儿童议事会品牌获得感实施方案》,开展妇干队伍在“强基计划”培训……从顶层设计到队伍赋能,从儿童友好城区到儿童友好社区,光明区立足于儿童成长需求、区域发展定位与建设基础,强化顶层规划设计、注重多元参与共建,制定并实施了一系列“光明建设方案”。
通过“1+4+N”重点推进体系,从“补齐短板、夯实基础”与“品质提升、彰显特色”两大维度出发,积极探索“科学城+儿童友好”的新路径,为儿童营造一个“安全健康、便捷多样、生态宜居、科技融合”的理想成长环境,极大地增强儿童和育儿家庭的参与感、获得感和幸福感,彰显出光明区在儿童友好城区建设上的创新思维和显著成效。
据介绍,在推进儿童友好城区建设进程中,光明区高度重视妇女干部队伍建设和培育,多管齐下,实施“强基行动”与“领航计划”。通过“请进来”“走出去”,邀请深圳市儿童友好专家、城市规划专家等走进光明区,常态化开展专家讲座,提供前沿、专业的理论知识;举办“儿童友好案例分享会”“儿童友好成果展”研讨交流、实地走访等多样化赋能培训活动,促进知识与实践的深度融合,切实提升妇干队伍的政治站位和综合履职能力,为儿童友好城区建设注入源源不断的强大动能。
童声和鸣,以儿童视角推动社区高质量发展
“议”起“童”行,共话未来。以“儿童友好”视角推动社区高质量发展,既是为儿童提供健康成长环境的重要任务,更是构建社区儿童友好服务机制、实施新时代儿童发展战略的内在要求。
为了破解这一难题,光明区坚持儿童利益最大化原则,创新形式,丰富内涵,打造“童参与·向光鸣”儿童议事会品牌,让儿童的声音更加响亮。在光明区科韵社区,在亲子共建工作坊的一次深入调研中发现,社区空中花园场地长期闲置且潜藏安全隐患的问题,对此,一场由儿童全程主导、积极参与的共建花园设计工作坊应运而生,将这片曾经沉寂的空间变成占地约800平方米的“晴空半岛”共建花园,该花园巧妙融合了科普教育与生态保护的理念,不仅成了观光旅游的新热点,也是劳动教育的生动课堂,实现了多功能于一体的完美融合。
在“童参与·共治理”议事活动、“童奉献·向光鸣”儿童志愿服务、“童成长·向未来”成果展示表彰活动的推动下,儿童主动参与社会基层治理的意识显著提升,儿童参与的获得感和社会责任感得到强化。截至目前,该项目已成功落实百余项儿童意见,吸纳24789名儿童志愿者以实际行动为基层治理和光明区的建设贡献力量。
五育融合,构建儿童友好服务新生态
近年来,光明区积极响应儿童友好城市建设号召,深挖社会资源,整合辖区内特色项目,激发家庭参与热情,从德、智、体、美、劳五个维度,构建全周期支持、全方位保障的儿童成长服务体系。
光明区支持成立光明科普讲师团,聘请50余名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的院士专家作为科普讲师,定期走进中小学及社区开展科普巡讲,激发了儿童对科学的兴趣和热爱。持续开展“美育童心”“乐享艺术生活”等系列文化活动超1.3万场,将美育的种子播撒在少年儿童心间。此外,还重点打造“书香光明”计划项目,创新性开展线上线下活动近7420场,参与人数达93万余人,为妇女儿童提供了丰富的课余文化活动和文艺展示平台。
据悉,2024年,光明区更是以虹·公园自然教育中心、大雁山自然教育中心等为主要载体,开展自然教育活动70余场,将公园内全龄友好多元场景变成儿童身边可感可及的“小确幸”。五育融合儿童成长服务体系的构建助力儿童在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中全面发展、幸福成长,成为儿童友好“光明标杆”的生动写照。
展望未来,光明区将继续深化“科学城+儿童友好”建设,不断探索和实践,致力于为孩子们营造更加健康、便捷、生态、幸福的理想成长环境,在儿童友好城区建设的新篇章中绘就更加美好的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