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市禅城千户家庭学农实践启动 爱粮节粮从躬耕劳作开始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种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4月8日上午,广东佛山市禅城区南庄镇阿农湾农耕文化园传来朗朗读书声,诵读着“二十四节气歌”。这是禅城区妇儿工委、禅城区妇联联合有关单位开展“爱粮小先锋·童眼看禅城”亲子学农实践活动的启动仪式现场,该系列活动计划开展五期,组织1000户家庭参与。
广东省妇儿工委办专职副主任谢博淳,禅城区妇儿工委主任、副区长何海虹,禅城区妇儿工委副主任、区妇联党组书记、主席康莉,以及佛山市妇联维权部副部长梁絮雪等领导嘉宾出席。
同耕同息,亲子同劳
为响应全国妇联“爱粮节粮,全家一起来”的号召,充分发挥广大妇女及家庭种粮兴粮、爱粮节粮中的作用,禅城区开展“爱粮小先锋·童眼看禅城”亲子学农实践首期活动,共有200户家庭走进田间地头,将践行粮食安全融入日常生活维度,亲身体验春耕。
活动现场,传统文化专家主礼开耕仪式、身穿传统汉服的儿童们诵读古训、全体诵读经典《二十四节气歌》和古诗《悯农》……活动现场,精心组织的各类活动,寓教于乐、互动参与、感染性强,让孩子们对中国传统农业文化的魅力有了更深层次的感受。
插秧环节,在讲解员的带领下,孩子们挽起衣袖、裤腿,脱下鞋袜,下田体验插秧,有模有样地用拇指、食指和中指钳住秧苗的根部,掌心朝向秧苗,食指和中指顺着秧苗的根朝下插入泥土中,虽然腰酸背痛,但仍都洋溢着快乐的笑脸。不到一个小时,稻田里就种满了绿色秧苗,一片生机盎然。
除了让孩子们下田插秧,亲子家庭还参观了农耕文化博物馆和农耕体验区。博物馆内存放着褪了色的斗笠蓑衣、历经岁月沧桑的水车、锈迹斑驳的铁犁……一幅幅重现农耕文明的图景,让亲子家庭在了解农业发展进程的同时,感受传统农业社会下农民的生产生活。在农耕体验区,有多种农业生产用具,包括各种手动及脚踏水车、大小石磨、榨蔗石以及各种石碾等,孩子们在这里亲身体验这些平时难得一见的农具。同时也让家长们在陪伴孩子时增进亲子关系,促进了家庭关系的和谐发展。
民以食为天,食以礼为先
“原来我们每天吃的米饭是这样长出来的啊!”“做农活好累啊,以后再也不浪费粮食了。”孩子们纷纷争当“爱粮小先锋”。
“孩子一直生活在城市,都不知道大米是怎么来的,这次活动正是课堂的有益延伸”。不少家长一直在田里给孩子加油示范,他们纷纷表示,“这样的活动非常有意义,让孩子放下玩具和课本,在亲近大自然的欢乐中学习农耕文化,体会劳动的辛苦与喜悦。”
“希望通过本类活动,以小手拉大手的形式,响应全国妇联的号召,发挥广大亲子家庭在种粮兴粮、爱粮节粮中的作用,引导公众从我做起,从家庭做起,推动形成兴粮节粮的社会风尚。”禅城区妇联党组书记,主席康莉现场也发起倡议。
而本次亲子学农实践春耕活动的开展为儿童亲近自然、融入自然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增进了孩子们对中华传统春耕文化的了解。让他们切实体会到“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一丝一缕,恒念物力维艰”的道理,加深对“粮食安全,国之大者”的认识,让“爱粮节粮”的好家风在大家的心中得到延续和传承。同时也激发孩子们“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的情感认同,树立正确价值观,培养节俭美德。
悠悠万事,吃饭为大
一粒米,从田间播种到端上餐桌,从春播到秋收,凝聚着劳动者无数的汗水与心血。
中央高度重视粮食安全问题,始终把解决全国人民的吃饭问题作为治国理政与安邦的“头等大事”和“永恒课题”。爱粮节粮教育势在必行,也任重道远。 如何培养树立新时代儿童的爱粮节粮意识,如何让儿童在农劳动中积极培养动手实践的能力,如何搭建新学农教育面向未来素养的平台?
据禅城区妇联相关负责人介绍,禅城区作为中心城区,虽然农业用地较少,仅占辖区面积1.8%,但禅城区高度重视都市农业发展,在有效的土地上,发展都市农业既能实现产业振兴,又能让生态振兴。禅城区妇联充分利用和挖掘社会资源优势,通过推动都市农业发展开展学农教育,开放实践场所,增加学农体验,拓宽育人渠道,让儿童在学农教育中了解和懂得生产技术知识,掌握生活和劳动技能,在劳动创造中获得幸福,在实践中探索城市儿童劳动精神培养新路径,培育有劳动精神、有动手能力、会勤俭节约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接下来,禅城区妇联将拓展丰富学农教育载体,围绕农业生产“春耕、夏耘、秋收、冬藏”的全过程、全链条深度参与,充分结合二十四节气、劳动节、丰收节等时令开展劳动实践活动。通过活动旨在培养儿童知农、爱农、尊农、学农,引导他们写下心得体会,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与学农教育紧密结合起来,增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
(转载来源 中国妇女报官方客户端 全媒体记者林志文/简柳冰)